如何破解新能源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如何看待綠證交易對新能源產業的意義?針對行業熱點話題,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明陽新能源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傳衛接受了國能源報記者的采訪。
兼顧新能源發展速度和質量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底,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已達1.49億千瓦,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7742萬千瓦,二者裝機量均為全球第一。
張傳衛表示,雖然我國新能源裝機量絕對值很大,但行業發展也面臨一些困惑亟待解決。新能源發展不僅要注重速度,還要關注質量和效益。
“我國風電太陽能累計裝機超過2億千瓦,但實際出力不超過60%。新能源一方面需要國家補貼,另一方面又受困于棄風棄光限電。實際上,國家補貼的部分和棄風棄光限電部分造成的損失基本相當。從這個角度講,新能源已經基本具備了無補貼時代的發展狀態。”張傳衛說。
張傳衛稱,原有的能源體系在制度設計方面有不完善之處,從調度方面來講,新能源扮演的是補充角色。因此,當能源供給過剩時,各類能源之間就會出現博弈。所以,需要配套出臺生產側的配額制和消費端的配額制。“破解棄風棄光,就是要在體制和機制上,保障新能源并網和依法全額收購,并形成相關的價格機制。”
“不久前出臺的可再生能源綠證制度雖然暫時是自愿交易,但長久來看,有助于形成價格機制,能刺激人們價格外的預期,從而帶動市場、金融、社會資本向新能源領域投資。”張傳衛告訴記者。
讓民眾直接分享新能源建設紅利
按照相關規定,新能源建設的前五年實施減免稅,這意味著新能源項目建設過程中占用了當地資源卻沒有給政府和居民帶來相關回報。也正因如此,影響了地方和居民的積極性,這導致了運輸、征地、運行維護、電力設施保護等新能源項目建設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對此,張傳衛表示,新能源項目一定要建立普惠機制,拿出一部分資金分享給當地社區和居民,同時要構建新機制,把諸如土地、當地提供的配套資源等轉化成資本,通過股份制形式參與到項目中,調動當地居民發展新能源的積極性,推動新能源建設的共享式開發。
待條件成熟“三北”風電可再次開發
相對風電來說,光伏度電成本近兩年下降很快,這讓外界質疑,風電技術進步是不是進入了瓶頸期?
對此,張傳衛稱:“實際上,這些年風電技術發展速度同樣很快。以前,低于6.5米/秒的風速,就不具備建設的經濟性;現在,在部分地區,4.8米/秒的風資源,其年有效發電小時數都能達到2000小時??傮w而言,5.5-6米/秒的風資源,其收益率已相當可觀。”
“在技術和運行管理上,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我們全生命周期的的運行維護服務成本降低了30%左右。風電場建設成本過去幾年全行業也降低12%-15%。”張傳衛表示,“與化石能源相比,風電、太陽能資源價格不會發生變化,投資確定,運行成本目前已下降到銷售收入的約2%。”
張傳衛告訴記者,“十三五”時期,“三北”地區不會有大的發展機會,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的低風速風電和海上風電是發展重點。當然,開發低風速風電是階段性的重點工作。有朝一日,“三北”地區的消納問題解決了,仍有必要對“三北”地區風電進行再次開發。
在他看來,低風速區域積累的風電技術已經為將來重新開發“三北”地區風資源奠定了深厚的技術基礎,可以使“三北”地區的建設成本接近6000元/千瓦。“三北”地區年平均風速7米/秒以上,年有效利用小時數3000小時以上,在解決消納問題的前提下,經濟效益非??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