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id="60005"></mark>
          <strong id="60005"><u id="60005"><form id="60005"></form></u></strong><strong id="60005"><pre id="60005"><xmp id="60005"></xmp></pre></strong>
          1. <ruby id="60005"></ruby>

            光伏產業網

            太陽能光伏行業
            領先的資訊
            當前位置: 光伏產業網 ? 儲能資訊 ? 正文

            儲能電芯價格下跌40%!一文了解15個關鍵問題

            核心提示:碳酸鋰價格持續下行,帶動儲能電芯成本快速下降,近期碳酸鋰噸價逼近10萬,電芯領域降本空間相對有限,未來儲能降本之路將走向何方?

            核心觀點
            1、23年以來受電芯產業鏈產能過剩及碳酸鋰降價影響,電芯價格持續下行,帶動儲能系統價格下行。個人判斷,當前電芯與儲能系統價格均處于歷史低位,下行空間有限,但是短期內上漲也比較困難,主要考慮到:

            1)碳酸鋰價格下跌空間有限;
            2)儲能系統集成廠商與業主方短期內都沒有再去下壓價格的動力;
            3)電芯產業鏈產能出清需要時間;
            4)儲能集成廠商同質化嚴重,差異化突破需要時間。

            2、從逆變器或者電芯企業轉型做儲能集成商會有一定的技術優勢或者成本優勢,長期來看,儲能集成廠商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底層研發領域、集成基礎理論領域、電氣理論領域、元器件研發領域的壁壘。


            Q

            復盤23年儲能電芯的價格走勢,對未來儲能電芯價格的看法?

            A

            與22年年底儲能電芯0.9元-1.0元/Wh的價格相比,23年年底儲能電芯價格下跌40%-50%,市場報價約0.4元-0.5元/Wh。23年儲能電芯價格一路下滑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電芯產業鏈產能的全面過剩,另一方面是碳酸鋰價格下行帶來的成本下降。

            產能方面:包括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上游環節,以及電芯本身在23年都面臨供大于求、產能過剩的問題,這導致各環節議價能力弱,為了保證產線產能利用率,廠商主動降價搶占市場份額。23年電芯產業鏈的新建產能也沒有全部建成、釋放。產能的出清、供需格局的改善需要時間,預期短期內儲能電芯低價搶占市場份額、內卷的局面難以改善,甚至部分處在生死邊緣的廠商會以極低的價格拋售電芯。

            原材料方面:碳酸鋰價格從22年年底的60萬/噸下跌至近期10萬/噸左右,碳酸鋰噸價格每下跌10萬,對應電芯材料成本下降0.07元-0.08元/Wh左右。個人判斷,短期內碳酸鋰下降空間也比較有限。

            目前電芯處于價格低位,再向下的空間有限,但是受制于供需格局問題,短期內也難以上漲,預期24、25年伴隨著產能出清,優質電芯的價格能夠持續堅挺,毛利也能逐步走高。參考中國的白電行業,近年來白電行業的毛利率穩步走高也是受益于小廠商、低質產能的出清。

            Q

            23年電芯價格下降對于系統集成商的影響?

            A

            部分提前鎖定電芯產能的系統集成商承擔了電芯價格下行的損失。22年,尤其是22年四季度時,整個市場需求比較旺盛,電芯出現了供不應求的苗頭,疊加部分儲能集成商當時對于23年的需求比較樂觀,為了能夠拿到比較好的電芯價格,甚至與電芯廠商簽署承包產線產能的協議。

            在當時看來,能夠以0.7元/Wh的價格拿到一線企業的電芯已經是非常好的價格了,但是放在今天來看,可能最頭部企業的電芯也賣不到0.7元/Wh,只能賣到0.5元/Wh左右。


            Q

            劃分一、二線電芯企業的標準是什么?一、二線企業電芯的價差如何?

            A

            目前市場上一二線企業電芯價差在0.05元/Wh左右,甚至更高一些。越大型的儲能項目、區域標桿類項目,越容易接受或者偏向一線企業的電芯,因為能夠有效地減少質量問題、避免合規問題。

            而在工商業領域,對于電芯價格則比較敏感,主要考慮到:1)項目比較小,管控要求相對較低:工商業領域儲能項目主流在10MWh以內,可以以相對較低的成本進行更精細的管控;2)單個項目需求電芯數量少,對于一致性要求沒有那么高,一致性稍微差一些,對于安全運行的影響沒有那么敏感。在工商業領域,如果業主不明確要求,集成商可能會傾向于使用二線甚至三線企業的電芯。

            個人劃分一、二線企業主要通過產品豐富度(技術)和出貨量(應用經驗)兩個因素。

            產品豐富度(技術)領域:最好是兩條腿或者多條腿走路,電池廠商并不是單純的只研究儲能電池,而是儲能、動力、消費領域都有涉及,這樣才能在電池的研發、應用以及制造環節的know-how、質量控制、先進制造和數字化制造方面都有積累與沉淀,不同領域相互借鑒、促進共同發展。例如在動力電池領域,需要有成熟的產品供給車企,或者在動力電池領域能夠排名進入前十的水平。

            出貨量(應用經驗)領域:個人認為需要這個廠家在儲能領域有比較久(五年以上)的經驗,例如18年開始就要做電芯。


            Q

            對于儲能領域電芯未來競爭格局如何看待?

            A

            現有典型儲能集成廠商都不具有電芯的生產能力,考慮到電芯本身的高投資、產能過剩等因素,個人判斷,未來再布局進入電芯領域的儲能集成商相對較少,而電芯領域企業如果希望通過儲能集成走出第二增長曲線,轉型增加儲能集成的情況會相對更多一些。目前已經有部分電池廠開始逐步涉足集成業務,未來頭部電芯廠商大概率會把直流側的集成做了,捎帶做一下交流側的集成完全有可能。如果電芯廠商轉型成為全系統集成、典型的集成廠商的角色,可能會與現有的客戶產生競爭,會綜合各方面進行博弈。

            目前儲能集成的門檻并不高,尤其是一些大路貨的傳統集成方案,之前只要做過大型光伏的團隊,只要再招一些行業里面有能力的人進來,二三十個人的團隊就可以把傳統的集成方案做出來,因為行業的配套資源太多,整個產業鏈的成熟度也比較高。就像中國人創業做電動車比其他國家要簡單的多一樣。


            Q

            當前儲能系統的成本組成如何?

            A

            目前市場上整個系統集成價格約0.8元/Wh左右,其中電芯成本約0.4-0.5元/Wh、逆變升壓一體約0.23元-0.24元/W、BMS約0.04元-0.05元/Wh(如果是主動均衡則是0.07元-0.08元/Wh)、溫控約0.02元-0.03元/Wh、消防約0.04元-0.05元/Wh(如果做到PACK級別會更貴一些),其他的結構、箱體等一起約0.1元/Wh。


            Q

            對于未來儲能系統價格的走勢?

            A

            個人判斷目前電芯與儲能系統價格都處在歷史低位,下行的空間有限,主要考慮到:

            1)集成廠商集中度低、議價能力較弱:由于儲能系統集成門檻低、現階段市場格局散亂、市場集中度低,儲能系統集成商本身對于逆變器、BMS、EMS等廠商的議價能力較弱,本輪降價主要是因為電芯供需、原材料價格導致的電芯廠商主動降價搶市場;

            2)當前儲能集成技術門檻較低,同質化嚴重:儲能系統的集成不像飛機、火力發電廠或者核電廠集成那樣具有非常高的技術含量,有很多不傳之秘,目前傳統的集成方案已經沒有多少秘密了。

            當前如果儲能系統再降價,大概率是集成廠商犧牲了自己的毛利,未來可以通過優化集成方案進行降本。例如在2020年之前只有集中式和高壓級聯兩種集成方式,2020年之后新增了集散式、大組串、智能組串等多種集成方案。很多集成方案推出后很快就成為了主流方案,例如大組串形式,23年的占比非常高,甚至在招標的時候已經把它單獨羅列了出來。

            新的集成方案的出現帶來了集成技術方案的優化、甚至成本的優化,未來集成方案可能會隨著電子元器件的迭代(功能更強大、價格更便宜)發生變化,甚至可能會出現新的集成形態。新的集成形態可能會導致在硬件層面帶來減少,預期未來三年可能會使得集成的硬件成本減少15%-20%。


            Q

            對于儲能集成商核心競爭力的看法?

            A

            個人認為目前絕大多數系統集成商都沒有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不是依靠集成實現的,而是靠底層的研發實現。目前在底層研發領域、集成基礎理論領域、電氣理論領域、元器件研發領域真正大規模投入的企業非常少,國內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集成廠商不超過10家。

            逆變器廠商拓展到集成領域是有天然的優勢,因為逆變器在集成里面是非常核心的環節,從逆變器廠商轉型去做集成,往往會做的更好。市場上逆變器轉型,尤其是大容量逆變器廠商轉型做集成的會具有一定的技術壁壘,但是這個壁壘并不絕對,也需要持續投入。

            電芯廠商拓展到集成領域也具有比較好的成本優勢,電芯的成本完全由自己掌控,這個壁壘實際上是更高的壁壘。電芯本身在投資金額、制造工藝、質控、一致性等方面就有很多的門檻與壁壘,相同性能下能夠更低成本的制造電芯,本身也是技術先進的一種體現。


            Q

            對于儲能集成商競爭格局的看法?

            A

            根據過去幾年市場份額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即使行業排名第一儲能集成商的市場份額也沒有超過20%。這個和電芯、逆變器、BMS等比較成熟的環節都不一樣,電芯某一家廠商的市場份額接近40%,逆變器的CR3在70%-80%、BMS的CR2在60%-70%。

            長期來看,集成領域也會形成寡頭競爭的局面,可以用美國的汽車行業類比,整車也是一種集成,美國汽車經歷上百年發展后也只剩下3-5家巨頭。短期來看,目前還處于市場的早期階段,只有市場有增量,就會不斷培育出新的參與者。


            Q

            對于主動均衡的看法?

            A

            個人判斷主動均衡會是一個趨勢,主動均衡做的好能夠提供一些額外的增值服務?,F階段主動接受度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1)當電芯一致性越來越高時,對于主動均衡的依賴會有所降低;2)當下主動均衡的價格依然偏貴,無法判斷主動均衡未來長期的收益中的貢獻。主動均衡的性價比會是主動均衡與被動均衡價差以及主動均衡在長期收益貢獻的動態對比。


            Q

            對于高溫電池的看法?

            A

            現在大部分大儲系統的最佳運行溫度是25至30攝氏度,需要一套相對比較精密、昂貴的空調系統來支撐。高溫電池肯定會涉及材料體系方面的變化,能夠讓電池在70至80攝氏度還能夠穩定運行,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溫控系統的成本、儲能系統占用電的成本等。目前高溫電池技術還不成熟,大部分都處于實驗室或者小試階段。


            Q

            對于大容量電芯的看法?

            A

            個人判斷電芯不會無限大下去,電芯增大過程中面臨的難題之一就是熱管理?,F在在280Ah電芯的尺寸上,新設計的314Ah、甚至未來更高容量電芯的熱管理、溫度控制還沒有做的很好。

            尤其是目前很多電芯的冷板都是在縱向高度界面來進行冷卻,280Ah電芯縱向電芯高度超過10厘米,現有的冷卻方案會使得電芯在運行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溫差,長期使用會帶來電芯一致性的問題,進而影響整個系統效率的下滑,甚至造成部分電池簇的過沖過放、帶來運營風險。

            電池的一致性提高是針對某一型號的電池在非常大量的應用后,根據反饋逐步改進得到的結果。如果不顧反饋,過度追求大容量、新技術,使得電芯沒有經過足夠量、足夠時間的檢驗與反饋,電芯的一致性很難得到保障。

            對于314Ah電芯,個人判斷24年年初會小批量使用,下半年會開始大量使用,因為很多廠商已經研發出來了,正在測試階段,甚至部分集成商已經采購314Ah進行測試了。

            314Ah電芯的優勢在于可以提高集成度、提高空間利用率,本質上對于材料成本的降低有限,所以314Ah電芯更適用于戶儲或者工商業儲能,對于空間占用面積要求、能量密度比較高的場景。而在大儲領域,出于安全性與成熟度的考慮,短期依然會以280Ah為主。


            Q

            對于EPC中標價格低于1元/Wh的看法?

            A

            個人認為這個價格不正常,這個價格會讓包括業主在內的所有參與者都很痛苦。業主是否真的敢信任1元/Wh報價的EPC廠商所交付的產品也值得商榷。如果出了事情后進行追責,可能要審計整個招投標過程以及所有采購環節,個人認為這個價格不是一個讓人放心的價格。

            目前比較有牌面、有頭臉的集成商都不太愿意參與價格戰。但是對于一些處在生死邊緣的電芯廠商,他們愿意以0.2元/Wh的價格處理自己的電芯,市場上也有一些集成商愿意使用這樣的電芯做成產品進行投標,但是從業主的角度出發,對于這樣產品的質量、售后運維都非常擔憂。


            Q

            對于鋰電池做長時儲能的看法?

            A

            鋰電池不是不能做長時儲能,而是目前階段下沒有性價比。長時儲能系統需要具有長時、大功率、便宜三個特征,目前最適合的技術路線就是抽水蓄能。如果未來鋰電池能夠滿足大規模裝機、長時儲能、低成本的要求,鋰電池也能做長時儲能。


            Q

            如何看待集裝箱儲能與小柜體并柜之間的競爭?

            A

            集裝箱通常就是20尺或者40尺的集裝箱通常用于大儲領域,小柜體通常用是分布式儲能系統,更適合中小型工商業領域。兩者在部分領域上相互滲透,集裝箱也有應用在2MW-3MW的工商業儲能項目中,小柜體并柜也有用在大型儲能項目中。整體而言,集裝箱式儲能更具有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適用于大型儲能;小柜體相對靈活,在工商業領域更有優勢。


            Q

            如何看待組串式與集中式在大儲領域的應用?

            A

            個人判斷兩種技術路線會長期共存,都會不斷迭代升級。目前組串式作為新興的技術路線,增長速度非???,但是集中式自身也在不斷迭代,不會一下子失去主流地位。目前也有一些集中式方案在迭代研發中,還沒有推向市場。 
            分享:

            閱讀下一篇文章

            熱點資訊

            推薦圖文

            无码精品毛片波多野结衣_欧美日韩一木道中文字幕慕_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_99re6久久在热线视超碰

            <mark id="60005"></mark>
                  <strong id="60005"><u id="60005"><form id="60005"></form></u></strong><strong id="60005"><pre id="60005"><xmp id="60005"></xmp></pre></strong>
                  1. <ruby id="60005"></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