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注意到,國務院批準的這兩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均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打好藍天保衛戰、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指導方針,無論是《淮河規劃》還是《漢江規劃》都強調了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重要性,同時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對產業發展做出了全面的規劃和布局。
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之一,作為國家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光伏產業、光伏扶貧在《淮河規劃》、《漢江規劃》中均有重點提及。此中,尤11月12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的《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為最。
01
《漢江規劃》鼓勵發展戶用光伏
《漢江規劃》第三章“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漢江’”將 “加快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單設一節,將鼓勵發展分布式光伏列入了漢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具體表述如下:
加大南陽、襄陽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隨州全國新能源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力度。因地制宜開展地熱能開發利用。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支持在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區等開展光伏和新能源示范項目建設。
《漢江規劃》還提出,開展先進儲能、智能微網等新技術應用試點等。
《漢江規劃》要求,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推行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率先推進政府投資項目和大型公共建筑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積極引導新建建筑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積極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鼓勵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進行建筑節能改造。發展綠色交通,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政策,完善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推行城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大力推進城市公共交通行業節能減排工作,建立營運車輛燃料消耗、排放準入制度。推進武漢、安康低碳城市試點建設,實施綠色低碳社區建設工程。
02
光伏扶貧列入《漢江規劃》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六章“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創建‘幸福漢江’”第五節“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部分,光伏扶貧與電商扶貧等其他扶貧模式被一起列入大力推廣之列,并被賦予到2020年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重任。具體表述如下:
全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大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推進力度,以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貧困縣為重點,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移民搬遷扶貧、交通扶貧、教育扶貧、科技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社會保障扶貧等重點工程。加強區域扶貧協作,繼續推進對口協作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工作。大力推廣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游扶貧,積極探索資產收益扶貧等新模式,確保到 2020 年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據了解,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范圍包括:河南省南陽市全境及洛陽市、三門峽市、駐馬店市的部分地區,湖北省十堰市、神農架林區、襄陽市、荊門市、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全境及隨州市、孝感市、武漢市的部分地區,陜西省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全境1。規劃面積 19.16 萬平方公里,2017 年底常住人口 4444 萬人,地區生產總值 2.24 萬億元。規劃期為 2018—2035 年。
03
光伏扶貧寫入《淮河規劃》
此前,11月7日發布的國家發改委印發的《淮河規劃》亦將光伏寫入其中。
據了解,淮河生態經濟帶以淮河干流、一級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經的地區為規劃范圍,包括江蘇省淮安市、鹽城市、宿遷市、徐州市、連云港市、揚州市、泰州市,山東省棗莊市、濟寧市、臨沂市、菏澤市,安徽省蚌埠市、淮南市、阜陽市、六安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滁州市,河南省信陽市、駐馬店市、周口市、漯河市、商丘市、平頂山市和南陽市桐柏縣,湖北省隨州市隨縣、廣水市和孝感市大悟縣,規劃面積 24.3 萬平方公里,2017 年末常住人口 1.46 億,地區生產總值 6.75 萬億元。規劃期為 2018—2035 年。
與《漢江規劃》如出一轍,《淮河規劃》同樣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這份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直接提及的光伏的段落、文字雖不多,僅提到了光伏扶貧,但其要求發展壯大新能源等產業,強化采煤沉陷區治理工作將會給光伏產業帶來一定發展空間和機會。
《規劃》表示,把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首要位置,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探索流域綜合治理新模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重要生態廊道,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規劃》稱,推進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堅持資源開發與沉陷防治同步、綜合治理與合理利用結合,全面開展采煤沉陷區情況調查,組織編制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規劃,推進淮北、濟寧、平頂山等地重點采煤沉陷區和連云港錦屏、濟寧鄒城等獨立工礦區治理。統籌推進壓煤村莊搬遷安置、土地復墾、無害化再利用、生態修復等,鼓勵探索集環境補償、資源補償、用地保障、失地農民生活保障等于一體的礦山生態恢復治理新機制。強化分類施策,明確不同類型沉陷區的治理責任,制定差異化的政策措施。創新治理模式,鼓勵和引導各類主體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治理,探索采煤沉陷區有效治理途徑,形成投入—治理—收益的良性循環。
《規劃》要求,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加快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打贏藍天保衛戰。以淮安、徐州、濟寧、蚌埠、信陽、駐馬店為重點,完善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加強對工業煙塵、粉塵、城市揚塵和有毒有害空氣污染物排放的協同控制。嚴控煤炭消費總量,增加清潔能源供給和使用,力爭實現煤炭消費負增長。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嚴禁秸稈露天焚燒,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強化大氣污染源監測監控,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完善應急響應體系,強化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聯治。
《規劃》強調,共同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利用區域創新資源及科技研發成果,依托現有產業基礎條件,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數字創意、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瞄準全球科技革命新方向新趨勢,圍繞物聯網、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領域,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跨地區協作,實現跨越發展。鼓勵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推進科技研發、產業化和應用示范,積極搶占新興產業發展制高點。
《淮河規劃》第六章“統籌城鄉發展”第四節“加大精準扶貧脫貧力度”對光伏扶貧多有落墨,文中提出要大力推進蘇北、皖北、大別山、沂蒙山革命老區與貧困地區新能源、光伏開發扶貧,實施道路暢通、飲水安全、農村電力保障、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對大別山等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符合搬遷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加快易地扶貧搬遷步伐。
04
光伏寫入兩大城市群規劃
據筆者查詢了解,2018年迄今,國家發改委官網“規劃文本”一欄共發布5則經國務院批準的地區經濟發展規劃。除了上文提及的《漢江規劃》和《淮河規劃》,今年早些時候還發布了《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三份國家級行動綱領,具體發布日期分別為3月19日、3月6日和2月7日。
在上述3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中,登上十九大紀念郵票封面,成為與中國高鐵、大飛機共同走出去的中國名片之一,光伏毫無懸念的再次被明確寫入。
其中,《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以獨立章節的形式,用較長篇幅劃定光伏產業發展重點,指明行業發展方向,進一步凸顯發展光伏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性。
打造全國重要的光伏光熱設備制造基地
《規劃》第五章“打造綠色循環型產業體系”第五節“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圍繞風、光等資源轉化利用,積極發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打造新能源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光伏光熱設備制造基地。”等字眼赫然在列。具體表述如下:
發展壯大新興支柱產業。立足原材料產業基礎,加快新型功能、高端結構等新材料發展,打造國家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培育鋰電、水性材料等一批重點產業集群。圍繞風、光等資源轉化利用,積極發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打造新能源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光伏光熱設備制造基地。突出生物技術、核技術和特色資源稟賦優勢,做大做強生物醫藥產業,打造國家重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促進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軍民科技成果雙向轉化,構建高效益配套產業體系。
確保消納前提下,積極發展太陽能發電
《規劃》在第六章“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第二節“強化國家能源基地建設”,提出“在確保消納前提下,積極發展太陽能發電,建設共和等太陽能發電基地”等,并就積極促進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消納提供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具體表述如下:
提高能源生產能力。穩定傳統能源生產,加強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積極推進國家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在確保消納前提下,積極發展太陽能發電,建設共和等太陽能發電基地,合理布局抽水蓄能電站,推動水、光、風互補發電。加快天然氣、地熱勘探開發。提升油氣資源生產加工轉化能力。
建設能源外送通道。統籌能源開發、本地消納與打捆外送,加快構建安全高效能源輸送通道。提升“西電東送”骨干通道能力,推進青海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建設。著力優化補強主網架結構,加強水、光、風等清潔電源和儲能設施互濟互補,提高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和運行效率。加快西氣東輸四五線等區際油氣干線管道建設,完善區域內油氣輸配管網系統,強化管道互聯互通和建設運營機制創新。
創建光儲一體、發存結合的新型高效光伏電站
完善儲能系統。加強儲能技術研發應用,創建光儲一體、發存結合的新型高效光伏電站,配合直流外送,保障大規模清潔能源接入電網安全穩定。統籌推進大型石油、液化天然氣(LNG)儲備基地建設,健全油氣儲備應急機制,提高油氣應急處置能力。
據了解, 蘭西城市群規劃范圍包括甘肅省蘭州市,白銀市白銀區、平川區、靖遠縣、景泰縣,定西市安定區、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東鄉族自治縣、永靖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青海省西寧市,海東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貴德縣、貴南縣,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尖扎縣??偯娣e 9.75 萬平方公里,2016 年地區生產總值 4874 億元,常住人口 1193 萬人。規劃期限至 2035 年。
05
光伏寫入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
3月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規劃》則提出“支持包頭、榆林共建稀土新材料、鎂鋁生產及綜合開發利用基地,引導呼和浩特、榆林在光伏新材料研發制造領域開展合作”的要求。具體表述如下:
打造區域分工協作產業鏈條。探索在裝備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循環經濟等領域打造區域分工協作產業鏈條。著力提升包頭、鄂爾多斯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和裝備組裝能力,支持包頭、榆林共建稀土新材料、鎂鋁生產及綜合開發利用基地,引導呼和浩特、榆林在光伏新材料研發制造領域開展合作。發揮呼和浩特大數據產業引領帶動作用,在包頭配套發展電子信息元器件及電子信息高端材料制造,在鄂爾多斯、榆林發展云計算相關應用產業。鼓勵鄂爾多斯、榆林發展循環經濟,為金屬材料加工、新型建材等產業提供粉煤灰、煤矸石等原材料。
有序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
《規劃》第四章“引導產業協同發展”第二節“聯手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則表示,要有序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以及“加快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和光伏基地建設”等。具體表述如下:
高端能源化工產業集群。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推進以清潔能源、煤基精細化工為核心的能源化工產業集群高端化發展。以煤化電熱一體化為重點,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有序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在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容量和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前提下,穩妥推進煤制油、煤制氣產業化示范工程,加快發展煤基高端精細化學品,推進蘭炭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支持鄂爾多斯、榆林建設一流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
加快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和光伏基地建設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呼和浩特為中心,深入實施“互聯網+”發展戰略,加快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和光伏基地建設,建成重要的云計算數據中心、備份中心和開發應用中心。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支持包頭依托軍工基礎重點發展稀土新材料和核電燃料元件、石墨(烯)等,建設國家級稀土新材料基地和技術研發中心。支持鄂爾多斯、榆林、包頭依托煤化工產業基礎,發展化工新材料和高品質鎂合金、鋁合金、多晶硅等新材料。支持榆林打造成為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
《規劃》第五章“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第二節“推進能源通道建設”,則對風電、光伏發電的促消納等方面做出了詳細安排和明確部署 。具體表述如下:
建設風電、光電等新能源匯集站及送出通道
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建設蒙西至天津南、上海廟至山東、榆橫—濰坊、陜北—武漢等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結合受端市場情況,推進蒙西地區電力外送通道論證,加快神木—河北南網擴建工程,支持開辟榆林至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電力通道。提升蒙西電網與華北電網的聯網水平,擴大主網覆蓋范圍,在風電、光電等新能源開發集中的地區建設一批 500 千伏及以上的匯集站及送出通道。加強蒙西電網內東西、南北斷面匯集輸送能力,各供電區之間形成多回路聯網。
加強油氣管道建設。結合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資源開發和煤制氣項目建設,完善區域內油氣管網。鼓勵油氣管道投資主體多元化,重點推進陜京四線、鄂爾多斯—安平—滄州、西氣東輸三線、蒙西煤制氣管道等跨省區油氣長輸管道建設,研究建設鄂爾多斯、榆林連接京津冀和東部沿海地區的化工產品輸送管道。統籌利用天然氣、煤制氣等多種氣源,加快跨區域管道建設,加強旗縣支線管道。
此外,《規劃》還要求,強化節能減排降碳。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強化重點企業節能管理,推動煤炭、電力、冶金、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節能,促進重點產業能耗水平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加大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力度,推進實施清潔化改造,促進污染物減排。加大新能源在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公共事業、居民生活中的推廣應用力度,切實降低重點領域碳排放強度。積極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相關工作。推廣節能低碳產品與技術,加強森林、草原撫育和經營,增加生態系統碳匯。
據了解,呼包鄂榆城市群規劃范圍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和陜西省榆林市,國土面積 17.5 萬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 1138.4 萬人,地區生產總值 14230.2 億元,分別約占全國的 1.8%、0.8%和 1.9%。規劃期到 203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