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看,《可再生能源配額及考核辦法第二次征求意見稿》對發展光熱發電將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意見稿若通過,將強制要求各配額義務主體按照各自配額來消費綠色電力,不能夠完成配額的將繳納配額補償金,統一收歸可再生能源基金。
首先,強制配額制度可能為今后光熱電力的長期消納提供了保障,降低了棄光的風險,保證發電公司穩定的收益;
其次,通過綠證制度,光熱發電企業可以在電力交易及時獲得市場增量收益,在國家補貼遲遲不到位的情況下降低了企業資金風險。
但是,如果按照文件中2020年非水可再生能源的預期指標來看,甘肅、青海、新疆這光熱發電三大地區的配額僅有20%,25%和21%。在光伏和風電龐大的發電量體量下,光熱不得不和光伏風電在配額方面進行競爭。否則,風電光伏就能夠滿足義務主體的配額要求,那么光熱發電的消納和補貼則無法得到相應保障。
2
伴隨配額制而來的綠證是什么?對光熱發電有什么利好?
考核配額義務主體完成情況是需要根據核算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綠色證書(綠證)數量,對每1MWh可再生能源電量核發1個綠證。發電企業和配額義務主體之間(或主體之間)可以按照市場價格進行綠證的交易。
新的綠證的引入可以部分代替補貼,對緩解可再生能源補貼的問題是及其有益的。對于光熱發電企業來說,配額義務主體需要履行可再生能源消納的任務,則需要從發電企業購買綠色電力(交易價格不低于標桿電價,購電主體/電網企業才可獲得綠證),這部分高出來的價格能夠使發電企業獲得更高的收入,而國家發放補貼時相應扣除這部分增量收益。這樣,發電企業提前獲得部分補貼資金。
實際上在2017年,發改委在《關于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中提到,綠色電力證書的認購價格不得高于證書對應電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貼金額,而且發電企業在出售綠色電力證書后,相應的電量不再享受電價貼。而現在通過強制配額來推動新綠證的交易,并填補一部分缺口,這也為今后可再生能源補貼的來源多了一份保障。
目前來看,綠證制度有利于光熱發電企業就提前拿到部分補貼資金,緩解資金壓力。但具體細則還待官方說明。
3
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那么大,輪到光熱發電進入補貼目錄的時候怎么辦?
目前來看補貼問題比較突出,但官方認為2020年后會逐漸緩解,2030年后基本不存在。實際上當下還有很多方法能夠填補補貼空缺的問題。
除去配額考核和綠證制度,另一個辦法是發行綠色金融債券。將可再生能源電站資產(未來穩定的發電能夠帶來穩定的現金流)轉換為在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的證券的行為,使其具有流動性,從而獲得大規?;I資,緩解企業現金流壓力。
4
國家能源局排查風電光伏電站對光熱電站有何影響?
我國風電和光伏電站規模已經非常龐大,但項目情況統計不夠詳細。因此為了掌握風電和光伏電站的項目情況,能源局要求各地對項目進行詳細梳理,摸清項目核準、備案、建設情況。從長遠看,這有利于新能源項目的統一管理。
由于光熱發電規模還小,若從現在開始就詳細掌握光熱項目情況,根據各地區項目數量、進展等情況,對未來出臺有針對性的支持和管控政策起到幫助作用。
5
今年531新政對光伏行業影響甚大,是否說明國家對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減弱了?光熱發電未來走向如何?
531新政并不能說明國家對可再生能源支持減弱了。能源局認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光伏發電歷經成長起步、產業化發展、規?;l展等階段,當前發展的重點需要從擴大規模轉到提質增效、推進技術進步上來,需要從更有利于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著力推進技術進步、降低發電成本、減少補貼依賴,優化發展規模,提高運行質量,推動行業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這是今年及今后一段時期光伏發電發展的基本思路。”
“培育壯大清潔能源產業、支持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發展是能源生產革命、消費革命的重要內容。發展光伏的方向是堅定不移的,國家對光伏產業的支持是毫不動搖的。”
由此可見,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可再生能源退出補貼、從粗放式發展到高效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而在風電、光伏發電發展過程中所得到的經驗和教訓,會讓光熱發電未來的政策支持更加科學、合理且穩定。
6
加快推進風電光伏平價過程中,各地是怎樣的態度?光熱發電呢?
最近的《關于加快推進風電、光伏發電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明確了要推進風電光伏去補貼、平價化。同時提出,省級及以下地方政府能源主管部門要全面降低各項非技術成本,這對降低可再生能源(包括光熱發電)的成本有積極作用。
另外,意見稿仍允許各地根據情況出臺補貼政策。光伏方面,9月17日,浙江省發布通知,維持省補0.1元/千瓦時,還規定對符合條件的家庭屋頂光伏發電項目給予補貼;9月20日,合肥市地方光伏補貼出臺,給予分布式光伏0.15元/kWh,連續補貼5年。此外還有其他地區的補貼政策陸續出臺。風電方面,目前還沒有地方性補貼。
對光熱發電來說,目前應爭取的是國家補貼。地方補貼需要等電價接近平價之后或許才有相應的政策,現在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