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id="60005"></mark>
          <strong id="60005"><u id="60005"><form id="60005"></form></u></strong><strong id="60005"><pre id="60005"><xmp id="60005"></xmp></pre></strong>
          1. <ruby id="60005"></ruby>

            光伏產業網

            太陽能光伏行業
            領先的資訊
            當前位置: 光伏產業網 ? 資訊 ? 光伏工程 ? 正文

            馬邊貧困鄉建光伏電站 一年集體經濟收入20余萬元

            核心提示:從馬邊縣城出發,沿著山路前行50余公里,便來到了平均海拔1400米的永紅鄉團包子山山頂,一片光禿禿的荒坡上,整齊排列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在陽光的映襯下閃閃發光。
               “從去年4月投用到今年4月,一年時間已經發了9萬多度電,收入近7萬元。”5月14日,永紅鄉五馬村村支書阿杜石杜來到馬邊彝族自治縣縣城的國家電網公司,查看該鄉光伏發電項目一期發電數據,回到鄉上就立刻找到鄉黨委成員,討論光伏發電首筆分紅方案。
              
              永紅鄉是馬邊最偏遠的彝族村落之一,所轄4個村均為省定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2戶1463人。“這里4個村的‘家底’幾乎為零,發展集體經濟困難非常大。”該鄉團包子村駐村第一書記胡環坦言,為破解“空殼”困境,永紅鄉整合4個村的幫扶資金,通過國網樂山供電公司的幫助,在團包子山頂建起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站,幫助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零”突破。
              
              追逐陽光把陽光變成錢
              
              從馬邊縣城出發,沿著山路前行50余公里,便來到了平均海拔1400米的永紅鄉團包子山山頂,一片光禿禿的荒坡上,整齊排列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在陽光的映襯下閃閃發光。
              
              該光伏發電項目占地14畝,裝機容量660千瓦,一期105千瓦于去年4月并網發電,二期555千瓦于今年1月并網發電。“預計每個貧困村年均增收近8萬元、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100余元。”胡環告訴記者,正常年景,永紅鄉年均日照時數為1000余小時,光伏發電系統每年每千瓦可以產生近千元左右的收益,年總收益達50余萬元,其中集體經濟收益20余萬元,受益年限達20年以上,10年就能回本。
              
              然而,有人也提出了質疑,永紅鄉日平均日照時間為3個多小時,遠低于阿壩等地的5個多小時,“光伏扶貧”是否真有效果?
              
              “你坐車上去顛簸慘了吧?”面對質疑,馬邊縣發展改革局發展規劃股股長汪兵介紹,“目前,位置偏遠、交通不便依舊是我們發展集體經濟最大的攔路虎,經過多種嘗試,大部分產業很難在這深山里落地扎根。”
              
              他認為,永紅鄉地形陡峻,不適宜種植傳統農作物,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只有5年的資金補助,樹苗種下去,也要有幾年才能見收益;其次,4個村都沒有集體收入,產業單一,脫貧攻堅的資源和能力缺乏,“比起貧瘠的土地和不便的基礎設施,太陽能資源已算是優勢。”
              
              “希望有一個項目,能把村里的集體經濟發展補助資金和每戶貧困戶的產業發展資金用在實處,給村民帶來長效扶貧收益。”經過多方考察,胡環和曾任五馬村第一書記的羅洪榮最終把目光投向了太陽能資源,2016年底起,前后共整合全鄉4個村各類項目資金420余萬元,試水“陽光經濟”。
              
              貧困戶入股當股東拿分紅
              
              “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村里連基礎設施都無法維護,現在可好了,等集體收入再累計多點、基礎條件再好點,我們也能發展集體產業。”至今,阿杜石杜還記得2016年4月20日召開村民大會時的場景,聽說村上要建光伏發電站,全村人幾乎都來了。
              
              “我聽過水發電、煤發電,光伏發電是個啥子東西?”59歲的村民吉史達曲心里有疑惑。
              
              “光伏發電就是通過光伏發電板,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這是現在國家提倡的清潔能源。我們可以把村上的集體經濟發展補助資金30萬元、村周轉資金20萬元,以及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6000元的產業發展滾動資金,投資建集體光伏發電站,到時候就等著把陽光變成兜里的鈔票。”羅洪榮邊向村民解釋,邊列出計劃表,“資金投入后,貧困戶和村集體都成了‘光伏扶貧’項目股東,村民每年不僅能領取個人股分紅,還能領取集體部分分紅。”
              
              在永紅鄉一期光伏發電項目投用后,2017年永紅鄉另外3個村整合同樣的項目資金,在團包子山山頂修建了550余千瓦的二期光伏發電項目。“按照國家電網0.75元/千瓦時的收購價,二期項目這個季節每天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冬季少一些,夏季還會多一些。”在胡環看來,光伏發電站的建設,相當于給永紅鄉送上一張“陽光存折”。
              
              目前,光伏發電已成為永紅鄉穩定的收入來源,但胡環并不滿足于此。下一步,他們將嘗試把光伏發電站和設施農業建設合二為一,下面發展養殖業,上面是光伏發電站,實現一地多用和一地多產。

            閱讀下一篇文章

            熱點資訊

            推薦圖文

            无码精品毛片波多野结衣_欧美日韩一木道中文字幕慕_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_99re6久久在热线视超碰

            <mark id="60005"></mark>
                  <strong id="60005"><u id="60005"><form id="60005"></form></u></strong><strong id="60005"><pre id="60005"><xmp id="60005"></xmp></pre></strong>
                  1. <ruby id="60005"></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