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為功持續推動儲能技術產業發展
國家能源局副司長劉亞芳指出,發展儲能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促進能源互聯網、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和微電網發展、有利于提升能源電力系統靈活性、有利于實現多能源互補、有利于推動交通領域低碳轉型和革命。儲能是重構傳統能源體系,實現能源革命的關鍵之一。
首先,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必須大力發展儲能。多年來,中國積極調整能源結構,推動能源綠色發展,非化石能源領域發展領跑全球。2017年,中國新增裝機規模約占全球增量的40%;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6.6億千瓦左右;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與核電在建規模均已穩居世界第一。中共十九大報告把能源發展放在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位置,進一步強調能源綠色發展,重申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提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為新時代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要求。發展儲能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戰略,切實化解中國能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扎實推進能源供給側改革,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有效措施;是加快能源結構調整,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服務“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把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要求落實到能源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的重要抓手。
與此同時,政策也在助力市場推動儲能發展提質增速。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把儲能電站示范列為能源發展重大工程。2017年,乘著中共十九大勝利召開的東風,國家能源局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聯合印發了《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創新引領、示范先行,市場主導、改革助推,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的原則,確定了“十三五”、“十四五”規劃期間儲能技術和產業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為推動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吨笇б庖姟钒l布以來,在業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儲能技術不斷升級、成本不斷降低、產業不斷發展:一是儲能裝機規模增長不斷提速。截至2017年底,中國電化學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389.8兆瓦,年負荷增長率達到45%。進入2018年,僅一季度規劃的電化學儲能項目就已經接近120兆瓦。二是儲能項目應用領域不斷豐富。目前,儲能在可再生能源并網、電網輔助服務、用戶側儲能等領域的新應用模式不斷涌現。新增項目中,用戶側儲能一枝獨秀,占年度新增裝機容量的59%。與此同時,在政策的推動引領下,2017年用于輔助服務的儲能裝機規模增速同比達到了160%。三是儲能產業布局范圍不斷擴大。眼下,儲能產業幾乎遍布中國所有省份,其中新增投運規模最大的是江蘇省,西藏、山西、甘肅、青海、北京、廣東、上海,這些地區儲能市場都十分活躍且各具特色。
中國應久久為功持續推動儲能技術產業發展。一分謀劃,九分落實,下一步要認真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時代儲能技術產業發展戰略契機,積極支持儲能技術創新,努力營造儲能市場化發展環境;組織全行業落實《指導意見》,結合儲能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難點、痛點,精準施策:一是推動構建有利于儲能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破除儲能接入的政策壁壘,根據電力體制改革精神和進展,以市場化為導向,還原能源商品屬性,建立健全充分體現儲能市場價值的體制機制。二是研究探索促進儲能技術創新孵化機制。加大對儲能技術開發支持和投入力度,依托行業建設技術創新平臺,鼓勵開展技術攻關,提升儲能技術的竟爭力。三是圍繞儲能新技術、新業態及商業化應用組織開展試點示范。促進儲能應用市場化、規?;?,加快突破成本高等影響儲能推廣應用的瓶頸問題。四是強化行業管理和服務,與有關部門形成協作機制。建立完善儲能產業信息統計平臺、技術交流平臺、國際合作平臺和產業服務平臺,制定《儲能標準化實施方案》,加強儲能標準體系建設,支撐、引領、規范儲能產業發展。
從四方面應對儲能產業的四個挑戰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史玉波表示,當前,能源科技創新迅猛發展,信息、傳感、智能控制等技術與能源、電力技術深度融合,未來能源發展的模式和能源體系構建的方式都將發生重大改變。中共十九大報告把能源發展放在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位置,強調推進綠色發展,重申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為新時代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28.9吉瓦,同比增長19%。電化學儲能的累計裝機規模占總裝機規模的1.3%,較2016年增長0.2個百分點。中國儲能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初步具備了產業化的基礎。但同時,中國儲能產業發展仍然有四方面問題需要克服和解決:一是儲能政策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需要進一步細化產業政策助力儲能市場發展,推動儲能商業化進程。二是儲能多重價值收益尚不明晰。需要厘清儲能在發、輸、配、用各個環節的應用價值,需要通過開放的電力市場和靈活的市場化價格機制去體現儲能的商業化價值。三是儲能技術創新有待進一步突破。儲能技術安全性、穩定性、高效性的提升仍然需要在研發和市場的檢驗中尋求突破。四是儲能項目管理流程需要進一步明確。需要在備案、審批、監督、管理各環節加以規范和監督,保證儲能項目合理合法建設。
加快儲能產業與技術發展,要從四個方面推進:一是加快推進政策機制建設。加強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的宣貫和深入落實,中國各地方政府應加快出臺支持儲能產業發展或技術應用的支持政策,明確儲能項目建設和管理流程,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督促相關機構加快評估儲能價值。二是加快儲能參與的電力市場化進程。加快各區域和地方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在市場規則相對完善區域試點示范聯合和獨立儲能電站建設,挖掘儲能商業化價值并完善市場規則,構建儲能參與系統服務的按效果付費機制;加快現貨市場建設步伐,試點達成儲能系統參與的市場化交易,評估靈活電力市場價格下的項目運行風險;搭建電力需求側管理特別是需求響應長效機制,激勵電網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并在輸配電價核定中予以必要激勵,為儲能獲取價值增值創造新的平臺。三是加快推進儲能技術創新,加大對儲能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研發支持和投入力度,依托行業組織打造儲能技術創新平臺,匯聚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開展儲能關鍵技術攻關,提升儲能技術的核心競爭力,搶占國際儲能技術制高點。四是加強示范和宣傳引導。推動儲能在各應用領域示范項目建設,驗證示范項目經濟性和商業模式;征集先進儲能技術和商業化案例,面向全社會進行宣傳推廣,引導儲能系統供應商和項目投資建設方提升認知;支持和引導儲能系統項目建設運行單位優先享受電力市場化紅利,在大用戶直購、綠色電力采購和參與輔助服務市場及電力市場交易方面予以支持,進一步降低儲能系統運營成本。
儲能產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德國萊茵TüV集團大中華區太陽能與燃料電池技術服務總經理李衛春稱,從全球角度來看,加入儲能行業非常有前途。各個國家和地區對于儲能激勵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加速度,不能只關注中國的市場,國際的市場也非常成熟,美國、德國、澳洲、日本等國已有相應的補貼政策,整個儲能產業發展的商業化節奏已很明顯。儲能的未來應用領域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新能源領域的發展。未來35年,全球對于新能源的布局會給儲能帶來非常大的應用空間。如果要用數字和指標來衡量,毋庸置疑,每年都是萬億級的市場。此外還有電動車的發展帶動移動儲能的方式,這是非常龐大的市場。
第二,用戶側的儲能應用場景,包括發電側的電力系統。典型應用是智能電網、智能社區、職能城市、智能家居。其中,智能電網的發展和應用把儲能的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削峰填谷包括對儲能的應用。未來的需求會更智能化,對于電能的管理,不管是傳統能源、新能源,還是真正的應用,怎么滿足用電客戶的需求、儲能在其中又發揮什么樣的價值?智能化是對儲能產業未來的期待。很多商業公司,包括電力研究院都已經在思考這個問題。
第三,智慧城市,或者說智能微網為儲能帶來很重要的價值。年輕人對能源互聯網應用場景的落地非常感興趣,這意味著它一定會落地,年輕人的關注代表未來方向。包括虛擬電廠對于能源互聯網的支持,在能源優化、商業價值方面一定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同時對于電能提升,包括能源效率提升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不管是上述哪一種應用場景,無非是達到性能最佳、用戶的能量使用過程最方便的目的。而商家體現最大的經濟價值是儲能實現其目的的關鍵所在??墒莾δ芮巴竞芎?,應用場景也很多,但實際落地方面包括項目、產品、應用還存在很多挑戰。特別是市場準入、持續化發展中,對于技術、風險、質量的把控,是決定儲能是否走得遠、發展好的關鍵。組成能源互聯網的幾個基本要素會不會優化整個系統,而不是影響系統。特別是未來通過能源管理達到現金流管理、信息安全的要求能否滿足;整個性能在財務測算模型之內,是否可以達到可預期的全生命周期;環境保護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擺在行業面前實實在在的挑戰,看好儲能技術,就要解決實際挑戰。儲能產業的前景非常好,在未來的主要應用場景也很豐富。目前雖然都很看好,但發展速度還沒有調動起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價格問題,70%的人都認為價格太高了。在未來會有什么樣的期待和可能性?68.5%的人認為儲能的高速發展離不開政策對于產業的推動。同時要看好主流市場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