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隨著組合技術的進步,加強系統創新能力建設,建筑光伏正在成為投資的新風口。

以下為劉建新演講全文:
建筑光伏技術和他賴以生存的環境組成了一個新的商業系統。技術水平和商業模式是該系統進步的重要因素,他們的不斷創新是開拓建筑光伏新格局的重要保證。
現在,我就加強系統創新能力建設的思路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拋磚引玉,歡迎大家批評!
在政策的引導下,建筑光伏經歷了金太陽時期、光電建筑時期的發展,太陽光作為一次能源的應用已經大面積展開,高舉著分布式能源的大旗高歌猛進;在利益機制的驅動下,光伏發電系統以電池板、逆變器等核心設備的初級組合正在不斷的克隆。初級的地面發電技術日臻完善,屋頂光伏發電技術也初步形成,這是這個階段技術進步的一個標志。
把我們周圍無處不在的光轉化成為了有商業價值的商品,光作為一種新能源參與到了為綠色地球做貢獻的行列,這是我們光伏人的驕傲!
正視現狀,做好準備,迎接建筑光伏市場新風口
光能作為一種新能源,沒有脫離它的新能源的屬性。新能源的定義有幾個關鍵詞:新技術為基礎、正在研究、系統開發應用、一次能源。
從定義可以看出,新能源之所以新,就在于利用這個一次能源的技術還處在不斷的探索中?,F階段光伏的市場應用是受制于現階段技術基礎及其他條件的。到了一定的光照強度才能發電是現在的光伏發電裝置的一個特點,因此,它是一個間歇式的發電單元。
對于電網連接的負荷來講,光伏發電的功率是小的,盡管在技術上對配網存在一些影響,但通過電網公司的運營管理還能消納一些間歇發出的光伏電量。如果沒有電網的消納,沒有我國巨大的配電網絡支撐著,光伏發電市場不可能發展得如此之快。
因此,目前的光伏電量直接賣給電網的方式掩蓋了間歇性的問題。但是要鞏固、發展建筑光伏市場,一個間歇工作的發電單元是不夠的,用戶價值感亟待提高。
我認為,這就是光伏特別是建筑光伏現在感覺有點“骨感”的內在原因。
我國人口多,建筑以高樓居多,這既是我國環境能源市場特別是建筑光伏市場發展的一個特色,同時我國的建筑光伏也是從這里起步?;氐?ldquo;初心”,搞建筑光伏的出發點是如何利用環境能源(建筑物周圍的能源如光、風、空氣熱、雨水、生活廢水、生物質——廚余垃圾等)達到建筑節能目的。
現在,因技術條件所限,屋頂光伏按傳統電站思路建設遇到了困難,發展呈減速態勢。
居民居住的大部分高樓屋頂因利用面積制約,光伏裝機不大且發電量少,用戶價值感不強,故只能面對電網市場。又因大樓業主多、屋頂使用難統一且對使用屋頂建筑光伏積極性不大,出現了屋頂空閑的狀況。
光伏投資商靠租屋頂來拓展市場的做法實施很艱難,屋頂難租不僅制約了發展速度,也增加了投資成本。
屋頂業主的積極性及投資商的商業模式實施都出現了問題,我認為出現這些情況的基礎性原因還是技術實現路徑太單一。
同時,屋頂光伏市場處于初級階段,是個政策市場政策。建設靠屋頂,回報靠補貼,使得現在的屋頂光伏市場開拓艱難。一旦電價退坡機制出現,既有市場份額將會萎縮,更談不上拓展了。
但是,建筑是環境能源利用的載體,更是環境能源服務的大市場;光電建筑作為建筑節能的一個重要抓手,光伏發電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建筑光伏作為真正的新能源利用的主力軍地位不僅不會變,而且,在我國人多樓多的情況下,地位將更顯突出。
我相信,只要我們改變思路,隨著組合技術的進步,建筑光伏一定會成為投資的新風口。
光伏系統集成創新是建筑光伏發展的基礎
間歇性現在是光伏發電存在的一個問題。盡管弱光發電技術現在有了一些研究突破,我估計商業應用還需時日。
要解決間歇性帶來的市場瓶頸問題,系統集成創新可能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它既能解決技術路徑單一的問題,又能提高用戶的使用價值,同時是屋頂光伏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路徑。
在現有發電技術的基礎上,整合其他成熟技術,把建筑光伏裝置的使用提高到新高度,在為大樓提供電力、熱水、采暖、制冷、通風等上發力,這是系統集成創新的內涵。
我們既要立足現實,又要利用已有的其他技術,通過系統集成創新,抓住機遇,開拓建筑光伏新格局。
1、加強系統集成能力建設
創新集成系統的目的是為大樓提供電力、熱水、采暖、制冷、通風等。以建筑光伏為主導的集成設計思路:光伏單元發電模塊+建筑物用電分區設計模塊+儲能模塊(儲熱模塊、電池儲能模塊、氫儲能模塊+燃料電池發電模塊等)。
a,建筑物用電分區討論
技術層面的自發自用是用戶價值的基礎,投資回報的高低決定市場容量的大小。
高樓光伏發電功率小,滿足不了大樓整體的電力負荷要求,但是可以分別滿足或部分滿足某些電力負荷的需求(照明、電器、家用智能系統、電動交通工具、光熱管發電系統用電等);也可將間歇式發的電力轉化成熱來滿足大樓的熱負荷要求;還可以將間歇式發的電制成氫,使用燃料電池發電。
為了發掘這些應用,在新建的屋頂光伏系統中大樓的電路設計必須采取分區設計。對現有的發電單元模式則進行分區改造:除了原上網模式不變外,增加一回儲能線路,滿足儲能模塊的用電;對于建筑屋內的用電,屋內的電路系統必須分區設計,以保證該區的電器設備安全運行。
B,儲能模塊討論
大家知道,提升建筑光伏使用價值最有效的一個辦法就是增加儲能模塊。屋頂光伏的儲能有多種形式:蓄電池儲能、蓄電池加超級電容儲能、電熱轉換+熔鹽儲熱、電制氫儲能等。對于發電功率小的發電單元可采用如下的儲能模式:
采用發電單元+蓄電池儲能系統直供照明負荷;
采用發電單元+電換熱器+熔鹽儲熱裝置滿足用戶隨機的熱水需求;
采用發電單元+電解氫裝置直接向氫用戶供氫,或給燃料電池供氫;
采用發電單元+光熱管系統裝置向用戶供熱。
加快微電網建設,搶占分布式發電新陣地
分布式發電是個很熱的名詞。80年代前后,針對美國出現了大面積停電事故,為了防止我國的電網崩潰造成大面積停電,提出電源點最好分布建設在負荷中心的分布式概念。
電力投資多元化后各地都在建電廠,事實上傳統能源電站集中布局的狀況已經改變,分布式發電格局已經被人為地形成。太陽光是分布在我們周圍的,他的就地利用就是天然的分布式發電了。
雖然都叫分布式,但前者是從電網安全的角度講的,后者則是指太陽光的就地利用。從綠色替代的角度看,建筑光伏發電的市場更為廣闊。
現在出臺的分布式發電優惠政策的目的的一個導向是,做到能源匹配使用及減少線損的減排要求;發展建筑光伏則是綠色替代。
目前,建筑光伏的滲透率很低,要提高綠色替代水平,只有多建建筑光伏電站。
在配電網內建光伏電站不僅對配電網安全運行有影響,還對新能源電量市場化交易的實時性、獨立性等有影響。要解決它,只有加快微電網建設。
前述的技術組合創新解決的是“自發自用”的問題,微電網建設則是提高“綠色替代”的一個重要前提。
微電網最吸引人的地方:
一是它自成體系,不會給配電網造成有源隱患,各自都很安全。
二是它又能接入更多的新能源電源點,更多更安全的電量能使其用戶價值倍增。
三是微電網將承載信息和能源雙重功能,以家庭、辦公室建筑為單位的靈活發電和配用電終端、企業、電動汽車以及物流等將在微電網中相互影響,分享信息,使能源使用效率更高。
現在建筑光伏已經初具規模了,為新能源而生的微電網技術的研究基本達到商業使用價值的水平。
我們光伏人一定要搶占先機,加快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工作,盡早建設好適合本區配電網要求的微電網。通過技術投資“圈地”,不僅能更多地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并且還可以引進投資者建設其他新能源發電項目;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交互能力使得新能源的供電能力更強大、更穩定、更安全,成為用戶信得過的供電商。
創新商業模式,建立新型的利益共同體
技術組合創新是系統創新的基礎,商業模式的創新則是系統創新的助推器。階段式的“歸零”是技術創新企業家思維,創新商業模式更需“歸零”思維。
“有光發電”是現階段的技術特征,對應的是“向電網賣電”的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的思維極易導向傳統能源發電公司的發展模式——搶占電源(屋頂)點。
其現狀是:促成屋頂變成稀缺資源;負債建設;收入大部分靠補貼。經營者整天都在思考如何拿屋頂;搞融資;要補貼收入。公司陷入搶屋頂難、應收款大,負債比大的困境,發展舉步維艱。
如前所述,我們把發電單元升級為發電站,增強用戶的價值感,就具備了為大樓業主服務的基礎。但是做到“業主要做”必須創新商業模式。
當今的商業模式創新離不開共享經濟思維。創新的目的在于引領一個環境能源消費市場,和大樓的業主密不可分的商業模式是啟動這個市場的重要環節。
例如,現在有一些物業公司出臺了不再為業主房屋維修出資的規定,這一情況的出現對于“業主捆綁”似乎是一個契機。業主(或委托物業公司)參與到光伏建設中來,用業主的分紅建立屬于自己的房屋維修基金,解決自己的維修資金來源,這很可能是業主的一個選擇;高樓業主也可以聯合投資在自己的高樓上建光伏裝置,委托第三方做建設、運營管理商。靈活的商業模式造就的股權籌資將啟動建筑光伏市場進一步的發展。
對于系統創新而言,它的基礎是集成技術創新。集成創新是一種組合創新,尋找成本最優的各種相關的成熟技術組合在一起的方式,似乎也要靠商業模式的創新。
新的建筑光伏系統是以光伏發電為主導,其他的成熟技術為輔組合成的新系統。整合其他技術可以有各種模式,項目公司模式可能是一種好形式。由主導項目的公司發起,擬參與組合的公司響應,共同組建項目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市場調研、方案設計、商業模式審定、建設、運營等全過程管理。
只有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解決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影響新系統建設的因素,系統創新才有可能啟動。另外,“捆綁業主”的方式不僅能解決市場切入的問題,而且對進一步改善質量環境大有好處。
建筑光伏是環境能源利用的一個抓手,綠色替代能源的一個主力軍,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立足現在,開拓建筑光伏新格局,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展望未來,加強系統創新能力建設,我們必須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