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三個方面雙玻雙面組件擁有較大的潛力
1、經濟層面
提升效率進一步降低成本。根據天合以及華東理工的測試數據,使用雙面雙玻組件在不同地面的發電增效在5-27%左右,其中草地僅增加5%,而地面白漆將增加25%-27%的發電量??紤]到目前P型PERC有量產化數據,我們以P型PERC電池轉雙面電池進行計算每1%的發電效率提升也將帶來人民幣5厘的度電成本下降(相比現在下降0.7%)。而如果我們將發電量轉成每個組件的瓦數提升(也就是320瓦的組件,5%效率帶來16瓦的提升,相當于上升1.1%轉化效率),則雙玻雙面組件成本將進一步下降4分/瓦(5%)。如果不使用鋁框的雙玻雙面組件,即使不考慮瓦數提升,因為減少了鋁的使用,每瓦成本也將下降11分/瓦。
2、技術層面
生產線和技術兼容性強。由于PERC和HIT電池技術天然兼容雙面電池技術升級,因此對于生產線的修改僅需要對電池的處理進行修改,從全鋁接觸改為激光開孔絲網印刷鋁漿。而同時雙面電池技術基本覆蓋了目前主流的P型PERC,N型PERC和N型HIT電池技術方向,使得其成為電池升級的首選。雙玻組件本身通過玻璃取代背板使得組件的抗承載,防水和耐火得到提升,而在生產上僅修改層壓環節,使得目前主流生產線不需要大幅升級即可以進行量產。我們認為制造業漸進式升級中路徑依賴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此技術兼容性強,升級難度小的技術將會率先得到使用。
3、政策層面
領跑者計劃將有望進一步推動發展。自2015年政府推動領跑者計劃以來,我們看到越來越明顯的政策導向,從過去對所有光伏項目的支持政策,轉向扶持高效電池和組件的針對性政策。因此2015年之后擁有更高效率的單晶電池系列超越原來性價比高的多晶電池系列獲得市場份額的提升,從2015年的10%提升至2017年30%。而在2017年我們看到發改委在《關于推進光伏發電“領跑者”計劃實施和2017年領跑基地建設有關要求的通知》中進一步推出領跑者“技術”,要求轉化效率達到單/多晶轉化效率達到18.9%/18%以上,滿分需要19.4%/20.4%的轉化效率。并鼓勵先進電池技術參加,其中包括雙面電池技術。最近發改委的專家王斯成在光伏高峰論壇上提到應該將雙面電池的背面效率按照5%的效率界定為全組件效率,我們認為如果可以將背面的轉化效率直接界定為組件發電瓦數,則有望直接帶來雙面雙玻組件的成本優勢直觀體現(每瓦成本下降),帶動大規模應用。


二、PERC技術普及和雙玻組件推廣帶來雙玻雙面的水到渠成
我們看到雙面雙玻電池的主要優點在于更高的發電量以及雙玻組件帶來的更高耐用性(防水,使用壽命長等)。而這個發展主要也是因為大量電池企業開始轉向PERC,使得雙面電池經濟性和效率開始上升(傳統BSF電池,由于背面存在少子復合問題,使用雙面技術會大幅降低正面轉化效率,因此只能用于少數場景),且普通雙玻電池在天合等企業的推動下開始逐漸增加。這樣就使得目前的生產線轉化為雙玻雙面組件需要的升級成本和改動更小。我們對比認為目前主要的缺點來自重量較同類產品高26%,以及安裝缺少鋁框帶來的適用性問題。因此我們認為目前雙玻組件在沒有優化前更適合地面電站,如果未來玻璃可以做到2毫米以下的厚度,則將推動分布式的應用。
優勢:1)發電量提升:背面額外發電后,發電量較單面發電組件增益10%~30%;2)可靠性高:抗PID且防火,雙層玻璃結構能夠增強運送中抗隱裂能力,零透水率,較傳統背板具有抗UV老化和抗降解腐蝕的特征;3)壽命長:和單面雙玻組件一樣質保在30年,普通組件在20年。
劣勢和市場困擾:1)目前尚未實現規?;a,制造成本下降未突破,經濟性無法體現;2)應用場景條件高、有局限性:在反射光較強的地區,例如水面、多雪、地面淺色油漆刷面,及白天溫差大地區,才能體現發電增益價值。


三、2018年將是雙面雙玻組件爆發的一年
從我們和組件企業交流來看,批量投產的意愿在加強,主流組件企業積極推廣雙玻產品,技術逐步成熟與良品率提升帶動雙玻組件成本下降。在去年6月的Intersolar歐洲光伏展上,隆基股份將雙面雙玻組件作為主推新產品之一,并且公司總裁李振國接受采訪時表示,公司計劃在2年內使p型單晶PERC雙面雙玻組件成為公司主流產品。2018年僅隆基一家就將新增3.5GW的雙面雙玻組件產能。但在選擇技術方向上,目前主流廠家存在較大的分歧。晶科,英利,阿特斯等一線企業均已推出自己的雙玻雙面產品,其中我們看到以隆基,晶澳和天合為主的企業主要推進P型PERC的雙面雙玻產品,而以英利,晶科和林洋為主的企業主要推動N型PERC的雙面雙玻產品,另外如中環股份,第一太陽能等企業則側重在HIT(異質結層電池)上。從3個的優劣來看,目前P型PERC雙面雖然雙面率最低,轉化效率也最低,但是是目前最快達到量產化的產品。N型PERC雙面轉化效率介于兩者之間,但是量產化之后成本下降有待驗證。(林洋N型電池已經成功量產,公司預計其生產成本將與傳統P型PERC接近)而HIT技術雖然整體的效率最高,但是由于其晶硅電池表面需要再添加非晶硅薄膜,因此量產化之后成本一直較高,因此需要進一步的生產技術突破或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