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此輪企業產能擴張,光伏行業人士將原因指向了630搶裝刺激及光伏巨頭拼搶市場份額。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至今的光伏產能“大躍進”景象與2007年、2008年表面上看頗為相似,而10年前的無序擴張曾導致諸多光伏企業衰落,此次擴張與10年前有何變化?產能過剩歷史又是否會重演引發行業深思。
產能“大躍進”
光伏企業正在進行一場產能擴張的較量。
近日,隆基股份發布了產能擴充戰略3年規劃,在2017年底硅片產能15GW的基礎上,力爭單晶硅片產能2018年底達到28GW,2020年底達到45GW。按照這份規劃,僅今年產能增幅就高達87%。
而另一單晶硅巨頭中環股份在2017年9月新增5.8GW的單晶硅產能規劃,新增后中環股份按照規劃到2019年年底的單晶硅產能將達到23GW,而據中環股份不愿具名高層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2019年的時間點是給項目留有余量,主要搶在2018年年底達到23GW的產能。
但從數字對比不難發現,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在產能擴張上互不相讓,而且都將今年作為產能擴張的關鍵年份。單晶硅擴產只掀開了光伏行業擴產的一角。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的國內新增光伏裝機刷新了2016年34.53GW的歷史最高紀錄,國內市場新增53GW,同比增長53.6%,其中多晶硅、硅片以及電池片等產業鏈諸多產品的產量增幅均處于上升態勢。
除了隆基股份與中環股份在單晶硅領域加碼擴產外,多晶硅領域的擴產也毫不相讓。其中,通威股份的大手筆十分惹眼。
記者梳理通威股份公告,其在2017年通過自建光伏項目和合建光伏項目兩種方式共斥資341.4億元加碼光伏行業,超過其2016年208.84億元的營收。在2016年和2017年,通威股份通過發債、資產重組、剝離資產等方式籌資近百億。
而據公告,通威股份僅就包頭和樂山兩個10萬噸多晶硅項目加之現有的2萬噸產能,項目完成后通威股份多晶硅產能將超過保利協鑫位居全球首位。
實際上,除上述三家典型企業外,包括保利協鑫、天合光能、中來股份、阿特斯等諸多光伏企業也紛紛入局這一波光伏產業鏈擴張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