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業批量增加,市場競爭愈加激烈
光伏作為政府大力支持與倡導的行業,有著長達20年的國家補貼,持久的發電收益,這讓不少跨界人士將眼光投向這里。在第11屆上海SNEC光伏展上,參展企業數量超過1800家,專業觀眾超過20萬人。


圖2各省市光伏企業總量、1年內成立及1年前成立所占比例示意圖
在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以“光伏”為關鍵詞在營業范圍字段內進行檢索,4月底可搜到105290家相關企業(不含港澳臺),而一年前成立的為66070家,近一年內成立的39220家,一年內增加了近60%。“蛋糕”就這么大,而市場參與者卻在成批增加,沒有頗具競爭力的核心技術,未來將很難立足。
企業盈利狀況欠佳,多在虧損邊緣掙扎
光伏企業負債率較高,一直是圈內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近年來,政府、銀行等力捧,加之上市,光伏企業得以迅速擴張,債務也隨之增加,尤其上市公司首輪融資之后,因未達到較高的盈利預期,在資本市場上很難重獲信賴,再融資困難重重。光伏是一個周期性行業,其發展初期是暴利的,但隨著光伏發電技術的不斷突破與創新,發電成本持續下降,上網電價多次下調,光伏企業利潤不斷壓縮,加上國家補貼長期拖欠,這給現金流本就不充裕的企業帶來了很大的資金壓力。
貿易保護主義作祟,出口企業嚴重受阻
我國光伏企業在全球各國中異軍突起,除了強大的產能之外,更多的是技術革新所帶來的成本優勢。低成本的光伏產品對進口國當地的光伏企業形成了強烈的沖擊,甚至部分企業直接破產倒閉,這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如美國,打著貿易保護的旗號,著手對華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
今年在特朗普的訪華過程中,雖與中國簽下2535億美元的訂單,但他“中國用貿易逆差搶劫我們的錢、偷走我們的工作”的觀點從未改變。12月16日,針對我國的201光伏調查聽證會將在美舉行,反傾銷稅的大錘一旦落下,我國在美光伏市場上的利潤將面臨嚴重削減。光伏企業若想保住美國有限的市場份額,只能苦練內功,選擇合適的技術路線,迂回自救。
商業模式摸索中,終極形態尚未定型
每個企業都有著其獨特的商業發展模式,光伏企業亦是如此,但當下卻處于摸索階段。光伏企業從傳統的工業運作模式中走來,發展更是參差不齊,多數企業還處在工業化思維與互聯網燒腦風暴的兼容狀態。在能源互聯網的浪潮中,都喊互聯網+模式,但目前來看成功轉型的企業寥寥無幾,至于未來終極形態如何,更是尚難界定,唯有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