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id="60005"></mark>
          <strong id="60005"><u id="60005"><form id="60005"></form></u></strong><strong id="60005"><pre id="60005"><xmp id="60005"></xmp></pre></strong>
          1. <ruby id="60005"></ruby>

            光伏產業網

            太陽能光伏行業
            領先的資訊
            當前位置: 光伏產業網 ? 資訊 ? ? 正文

            三次絕處逢生,11年后更以200億登頂,他憑一己之力改變了一個行業!

            核心提示:沒有顯赫的學歷,也沒有驚人的語言,卻帶領企業3次躲過全行業的滅頂之災,最終成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供應商,年收入超過200億。他就是晶科能源的董事長李仙德。
               沒有顯赫的學歷,也沒有驚人的語言,卻帶領企業3次躲過全行業的滅頂之災,最終成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供應商,年收入超過200億。他就是晶科能源的董事長李仙德。
              
            三次絕處逢生,11年后更以200億登頂,他憑一己之力改變了一個行業!
             
              2001年11月10日,經過長達15年的馬拉松談判,我國終于加入WTO,從而吹響了中國制造進軍全球的號角。也就是這一年,浙江臺州的李仙壽敏銳地感覺到了變化,他毅然決然離開了工作10年之久的縣文化局,轉而生產太陽能電池組件,并在3年后進入多晶硅行業。
              
              要說來得早不如來的巧,剛好趕上全球能源發展出現重大調整,發達國家出于環境的考慮,紛紛從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轉向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歐洲的德國、西班牙等國更是強力推出“百萬屋頂太陽能發電”計劃。
              
              你知道的,光伏發電的重要材料就是多晶硅,“組成電池組件。”所以,多晶硅的價格瞬間出現暴漲,每公斤從125元一口氣漲到480元,“9個月漲幅高達4倍。”李仙壽就這么一夜暴富,資產從100多萬暴漲到5個多億!
              
              這下,兩個弟弟李仙華、李仙德再也坐不住了。其實,他們一個搞汽車維修,一個做消防工程,業務也是做得風生水起,資產早已過千萬。
              
              不過,與大哥的5個多億一比,自然是小巫見大巫。“都是一母所生,憑什么老大行,老二老三就不行。”兩人不服氣,扭頭就于2006年12月成立了晶科能源,“老三李仙德管市場,老二李仙華管運營。”
              
              剛開始,兩人主要給大哥打雜,做配套,“到包頭等地采購三氯氫硅、氫氣等原材料。”不過,隨著意大利、荷蘭、瑞士相繼加入太陽能計劃,導致來自歐盟的訂單暴漲,而且一下就是1000噸。要知道,大哥的生產能力滿打滿算也只有800噸,“即便所有車間三班倒,訂單也要排到了兩年后。”
              
              “市場太大了,你們單獨支攤吧,沒準1+1大于2,”大哥很開明。大哥一開明,李仙德心里就有底了。當2006年11月,多晶硅漲到每公斤600元時,他拉住二哥,果斷在江西上饒成立了晶科能源,“專門生產多晶硅。”
              
              那個時候,不只是國外客戶牛氣沖天,國內的無錫尚德、江蘇林洋等太陽能新貴也是豪氣干云,每個手里都是一大把錢。李仙德算是踩上節拍,這邊車間生產線剛調試完,那邊2億元的預付款已經到了賬,“只有產能跟得上,有多少收多少。”
              
              多晶硅果然是賺錢。那段時間,廠區門口經常有50多輛大卡車在排隊,一直到后半夜三四點,整個廠區都是燈火通明。2006年當年銷售收入就過億,2007年突破7億,而到了2008年,李仙德已經把這一數字提高到30個億。
              
              當時的多晶硅大佬只做兩件事,一是跑銀行貸款擴大產能,二是囤貨等上漲。
              
              不過,李仙德三兄弟看到了暴富的機會,其他的企業家也看到了。很快,市面上冒出了1000多家多晶硅企業。
              
              資本市場熱啊,只要聽說哪個公司與多晶硅沾邊,立馬四五個漲停板。所以,很多搞房地產、搞水泥的上市公司,在定向增發招股說明書中明確提出進軍多晶硅行業,僅僅浙江和江蘇兩個省份,生產多晶硅的企業多達200家。
              
              國內多晶硅行情火爆,國際光伏行情更是火爆。當時,以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為代表的全球10大光伏公司紛紛高價搶購多晶硅,有的公司更是與供貨商簽訂長達10年的供貨合同,“將價格鎖定在每公斤1800元-2000元。”
              
              夸張嗎?一點也不。要知道,到了2008年10月,多晶硅價格已經跳漲到2400元,比2003年的150元整整上漲了16倍!
              
              市場徹底瘋了,李仙德的大哥也頭腦發熱,一口氣上馬了5條生產線。不過,李仙德卻很冷靜,“是大樹就長不到月亮上去!”因為發展規劃部上報的數據已經讓他嗅到了巨大的風險,“2009年多晶硅的需求雖然增加了30%,但是供給卻暴增了120%。”
              
              李仙德果斷踩了剎車。
              
              不過,他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市場調整遠比預測的要殘酷得多。”
              
              2007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美元爆跌,全球光伏行業打了個噴嚏,出現下滑。但是,到了2008年9月,危機蔓延到歐洲,光伏行業就徹底玩完了,“90%的倒閉!”
              
              雪上加霜的是,原油也是一路重創,從150美元上方直接殺跌到30美元以下,很多發電廠發現用原油發電比多晶硅還要便宜,所以干脆就把光伏項目停掉了。
              
              無奈之下,多晶硅出現高臺跳水,3個月之內暴跌60%。到了2009年2月,竟然從600元一口氣跌回240元。
              
              多晶硅馬上成了燙手的山芋,倒閉的、跑路的不絕于耳,我國的多晶硅企業由1000多家,瞬間只剩下50家。在此過程中,李仙德大哥的公司也是虧損累累,無錫尚德更是一蹶不振,就此徹底告別光伏一哥的頭銜。
              
              李仙德呢,由于及時剎車,雖然小有損失,但是主要兵力都毫發未損。
              
              進還是退?他果斷地選擇了進,“”清潔的太陽能發電是行業大趨勢,只會上升不會下降。”李仙德決定向多晶硅的下游延伸,進軍太陽能電池板!他不僅要上,還要大上,一口氣從意大利引進3條電池片生產線,“把公司做成垂直一體化的國際大公司。”
              
              這回,寶又押對了!金融危機過后,更多的歐洲國家加入了“百萬屋頂計劃”,而且我國一馬當先,出臺了4萬億元的刺激政策,中西部的“金太陽光伏發電計劃”成了投資重點。
              
              此后,李仙德挾資金與技術優勢,國內國外兩條線同時發力,開始了縱橫四海的華麗征程。
              
              他先在浙江海寧花3個億收購了太陽谷能源。要知道,太陽谷2008年產能也是達到驚人的200兆瓦,銷售收入超過4個億,如果不是因為金融危機沒有抗住,說不定日后也是全國前五的光伏巨頭。
              
              據說,從剛開始接觸,到最終簽協議,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入主太陽谷能源后,李仙德的目標相當遠大,“電池產能擴建到3000兆瓦,年銷售收入提高到40億。”
              
              在此期間,李仙德順便于2010年5月14日,把晶科能源帶到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輕松融資7000萬美元。
              
              有了資金,接著,他把目光投向歐洲。第一站是西班牙,李仙德特意雇傭了一位西班牙人做晶科的海外營銷戰略官,打出的是足球組合拳。
              
              皇馬、巴薩搞不定,李仙德就贊助了一匹黑馬——瓦倫西亞,并于2012年與瓦倫西亞俱樂部簽署了2個賽季的贊助合同。結果,當年瓦倫西亞成績相當給力,一舉搞定了國王杯,作為贊助商的李仙德自然贏得盆滿缽滿。此后,他如法炮制,以足球開道,成功打入德國、瑞士等5個國家,一躍為全球光伏組件供應商的第7位。
              
              “五岳歸來不看山,”李仙德從此開始苦煉內功,并從成本、技術、產品三個方面同時發力,目標直指世界一流的太陽能電池供應商。
              
              第一,靠成本取勝。“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2009年9月,李仙德跑遍了美國、意大利、德國等10多個國家,最終相中了日本的一條全自動生產線。生產線一啟動,成本立馬下降了15%,“非硅成本在行業內達到最低的1.03元/瓦。”
              
              第二,自主研發多晶硅技術。2010年,李仙德成立晶科實驗室,與美國UL實驗室合作,將電池片轉化率從10%、12%、15%,最終提高到了20%,“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此外,晶科還研發出納米硅墨技術,使多晶60片組件功率達到285瓦,創下光伏界的新高。
              
              第三,產品精益求精。李仙德要求在車間部署16道質量控制點,每個控制點配備數據記錄以及監控設備,“每塊組件背部配有唯一的條形編碼,可一直追溯到上游的硅錠環節。”
              
              夯實了內功,李仙德開始向下游進軍。2010年,他大手筆投資四川攀枝花,四年內投資40億,分三期建設150兆瓦太陽能并網發電項目。同時,在德令哈建成一座30兆瓦的電站,在甘肅等10多個省市安裝分布式電站項目600多個,累計超過350兆瓦。
              
              就這樣,李仙德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完成了從上游到中游、下游的全覆蓋,實現從生產商到能源供應商的轉變。
              
              到2011年,晶科能源業務收入突破150億,擁有大型地面電站和分布式電站20多個,并網規模超過600兆瓦,成為行業中擁有電站數量最高、盈利能力最強的光伏企業。
              
              不過,就在李仙德高歌猛進的時候,美國和歐盟同時對中國光伏企業進行“雙反”,征收關稅高達30%以上。直接的后果就是尚德電力和江西賽維LDK相繼出局,溫州80%的光伏老板跑路,多家在美上市企業因股價達不到1美元而退市。
              
              不過,李仙德又贏了。由于在全產業鏈提前布局,“東方不亮西方亮,”他笑到了最后!
              
              如今,晶科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組件供應商,一年的收入超過200億。2017年,李仙德又聯手日本丸紅公司,拿下了全球最大電站——阿聯酋阿布扎比1177兆瓦項目。
              
              當上了行業的老大,應該松口氣了吧?不,李仙德更忙了!
              
              如今的李仙德,每天都會盯著“全球運維控制系統”。在大屏幕上,全球投資的所有電池板都能看到,每個即時的發電數據都能傳送回來。
              
              “光伏發電潛在市場規模將超1萬億,需要我的員工有很好的想象力,去思考未來是什么樣子。”

            閱讀下一篇文章

            熱點資訊

            推薦圖文

            无码精品毛片波多野结衣_欧美日韩一木道中文字幕慕_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_99re6久久在热线视超碰

            <mark id="60005"></mark>
                  <strong id="60005"><u id="60005"><form id="60005"></form></u></strong><strong id="60005"><pre id="60005"><xmp id="60005"></xmp></pre></strong>
                  1. <ruby id="60005"></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