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id="60005"></mark>
          <strong id="60005"><u id="60005"><form id="60005"></form></u></strong><strong id="60005"><pre id="60005"><xmp id="60005"></xmp></pre></strong>
          1. <ruby id="60005"></ruby>

            光伏產業網

            太陽能光伏行業
            領先的資訊
            當前位置: 光伏產業網 ? 資訊 ? 光伏工程 ? 正文

            光伏帶來就業潮 采煤沉陷區“空心村”迎新生

            核心提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煤炭的衰落直接影響著大同市及周邊地區的民生。而隨著采煤沉陷區首個國家先進光伏技術應用示范基地的建成,光伏這個新興產業成為提振民生的一針“強心劑”,為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希望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煤炭的衰落直接影響著大同市及周邊地區的民生。而隨著采煤沉陷區首個國家先進光伏技術應用示范基地的建成,光伏這個新興產業成為提振民生的一針“強心劑”,為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希望。
              
              暮春時節,山西大同市郊依然一片蕭條,零下4、5度的低溫讓很多生命尚在休眠期。在去往大同市左云縣秦家山村的路上,不時有一輛輛運煤車呼嘯而過。
              
              初到秦家山村,一棟棟規劃整齊卻已顯破舊的老式二層小樓,昭示著這里曾經的輝煌。村民告訴記者,這里曾因采煤而富裕,在煤炭效益好的那些年,村里給每家每戶統一蓋了二層小樓。常住人口不到600人的秦家山村不僅有自己的劇院,還有當時山西省第一個村級養老院,收入遠遠超過當時國內大多數城市,在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這里就已經是全國罕見的“億元村”。
              
              如今,村子里的二層小樓早因地面塌陷、房屋開裂而不能住人,記者本想去幾戶村民家里探訪,可是接連敲了幾戶人家的大門,都沒人回應,只有幾只土狗在記者周圍撒歡兒,大概很久沒有見過這么多人了。
              
              過度開采
              
              “億元村”變“空心村”
              
              秦家山村坐落在左云縣店灣鎮東南部8公里處,地處晉北高寒山區。雖然名為秦家山村,但這里村民大多數為崔、付兩姓。當地村民介紹說,新中國成立前的秦家山村全村200余村民,從事傳統農業,村民大都無法實現溫飽,被稱為“連馬車都趕不進去”的山村。
              
              在上世紀90年代,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市場對煤炭的需求量猛增。對此,國家提出了“有水快流”的方針,實行“大中小煤礦并舉”的政策,全國礦井數量迅速增加,秦家山村進入了依靠能源發展的階段。村里礦井林立,最多的時候這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煤礦數目多達八九座。
              
              煤炭產業迅速帶動了秦家山村的經濟收入,大量的煤炭運出,花花綠綠的鈔票運回村里。村集體為家家戶戶都蓋起了二層小樓房,各種基礎設施應有盡有,辦公大樓、學校、醫院、敬老院、商店……甚至包括一個文體活動中心及戲劇院,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達到了令人艷羨的“富裕階段”。彼時,秦家山村的富足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打工者來這里淘金,常住人口增加到600余人。
              
              身上有錢膽氣壯,秦家山村在富裕之后,村集體先后投資2400萬元用于新農村建設,修通了田間道路和3公里回村水泥道路,道路兩旁和荒山綠化2500畝,完成了“五變”即:山變、地變、路變、村變、人的生活精神面貌變。
              
              在該村村委會,記者看到,一張張榮譽證書與一面面錦旗整齊有序地張貼在四面墻上,述說著秦家山村昔日的輝煌:1989年創建了全省第一家農村股份制企業——秦家山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度,成為“改革明星村”;1994年度,進入了山西省第一批小康村;1997年3月,進入了大同市高級小康村的行列;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和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1995年8月,秦家山村組建了山西大同秦嘉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這種躺在煤堆里數錢的日子在2008年戛然而止。全球金融危機致煤炭價格大幅下跌,加上礦產資源的日漸枯竭,以煤為生的村鎮企業從此一蹶不振。同時,環境惡劣、地下水枯竭更讓秦家山村雪上加霜。
              
              “政府對這類村鎮一直非常關注,通過各種努力提振民生,比如發展煤炭的深加工產業,活性炭產業,以及產業鏈拓展、煤炭運輸等等,以期解決勞動力的轉移問題。但是當地的優勢就是煤炭產業,所以轉型也只能圍繞煤炭進行,在傳統能源產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收效甚微。”大同市副市長馬安全告訴記者。
              
              除了經濟下行壓力和村民收入增加停滯之外,過度采煤導致的村民居住生活環境惡化才是秦家山村民搬遷和返貧的直接原因。“由于多年的高強度煤礦開采,村子出現了地表沉陷、房子裂縫、生活缺水……各種生態災難頻繁發生,秦家山村已經不適合居住了,有能力的人都搬到大同市或縣城里,村里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據秦家山村的居民付爭平介紹,該村有6000多畝地,退耕還林已經有12年之久,由于地處干旱地區,土層很薄,土地已經多年沒有任何收益。秦家山村從之前六七百人的富裕村,幾年間只剩下30多位老弱病殘,成了真正的“空心村”。
              
              整村搬遷
              
              治理與脫貧并行
              
              事實上,類似秦家山村這樣的村莊,在“一煤獨大”的大同市比比皆是。當地政府幾年以來一直致力這些煤礦空心村的民生建設,努力提高村民收入。但苦于無法走出傳統能源產業的桎梏,效果并不明顯。
              
              有著類似經歷的小窯頭村也是如此,“空心化”嚴重。據大同市南郊區高山鎮鎮長池文斌介紹,高山鎮一共是26個村莊,大部分屬于采煤沉陷區的治理范圍,因為山里沒有學校,孩子們都要到市里上學。父母跟著孩子去市里租房子住,因此,村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池文斌還告訴記者,由于采煤破壞了地下水源,地下水含鈣量越來越高,長期飲用不利于身體健康,只能用于生產灌溉?,F在居民飲用水只能雇車到10多公里之外的鎮上去購買桶裝水,除了不菲的水費,每年還得支出3.5萬元的雇車費。“高山鎮共26個村,有14個村是靠拉水車拉水來解決喝水問題的。僅運水一項費用,就是一大筆開支。”
              
              為了讓百姓能得到良好的安置,大同市在受損較為嚴重的鄉鎮進行試點搬遷,建設采煤沉陷安置區,實施整村異地搬遷安置;同時在采煤沉陷區無法耕種的閑置土地上建設光伏發電基地。
              
              位于大同煤田腹地的小窯頭村即為整村搬遷的試點之一。在現場,記者了解到,目前小窯頭村已經完成了大半工作,預計2017年9月全部搬遷完成。
              
              據大同市發改委副主任王明生介紹,安置房資金由國家投資、省級投資、市縣配套投資、企業配套投資和居民個人出資構成,居民只需要出資很小的一部分。
              
              搬遷安置措施雖然解決了沉陷區百姓最現實的住房問題,但搬遷后的農戶面臨著就業困難、生計無著落等問題。搬遷初期,部分村民對未來依然憂慮。
              
              “光伏產業的收入,給基層民生工作帶來了新思路。”池文斌告訴記者,如今別的產業萎靡不振,這部分收入成為部分留守村民的“救命錢”,村民對光伏產業的態度由“抵觸”轉化為“認可”,甚至是“期盼”了。
              
              高山鎮副鎮長王書越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有光伏項目的村子,老百姓享受了兩項國家的優惠政策。第一項是退耕還林;第二項就是光伏項目的土地流轉費,僅光伏項目每戶的補助都在2000元以上,搬遷后的物業費、電費、水費就解決了,讓村民們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老百姓對光伏項目的支持是發自內心的,現在天天追著我們問二期項目啥時候上。”小窯頭村村支書劉應介紹說,光伏項目收入不僅比種地要高,還旱澇保收,不怕天災蟲害。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經過一年多的穩步推進,村民們發現光伏不僅獲得經濟收益,也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讓很多人的思想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一些尚未劃入光伏基地規劃范圍的村莊,現在也都積極要求在當地發展光伏項目。
              
              生機煥發
              
              新產業帶來新的就業潮
              
              領跑者項目不僅調整了大同市的產業結構,還帶動了當地居民就業。讓這一片沉寂荒涼的土地,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光伏發電是新能源產業,秦家山村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地利優勢。之前依靠煤礦,現如今煤礦靠不住了,沉陷區貧瘠的荒山種植更不現實,所以要發展可再生能源項目,讓鄉親們一直有收入。”付爭平說。
              
              付爭平告訴記者,光伏已經成為一部分村民的新事業。付爭平之前是大同煤炭集團的一名員工,如今,退居二線的付爭平在煤礦關閉、村民減少收入之后,開始幫助秦家山集團推進光伏項目前期建設。
              
              今年60多歲的老劉,曾在家附近的小煤窯干活,現在他在大同晶澳光伏發電公司負責安裝工作。老劉告訴記者,他做煤礦開采已經有20多年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日漸感到力不從心,幾年前只能靠打零工維持家里的生計。老劉很想念以前月入五六千元的日子,但是他知道,那段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干光伏安全、干凈,收入還不錯,工作也基本能夠勝任。”老劉說,這是他離開煤礦之后唯一一份“靠譜”的工作。至于能夠干多久,他心里也有譜:“能在一家單位長期干下去當然更好了,這個是新興產業,畢竟參與了,如果光伏發展起來,我也算是第一批接觸到這個產業的工人,再找相關的工作應該不難。”
              
              而同為礦工的老王站在自己改裝的太陽能電瓶三輪車旁滿臉樂開了花,不停地向周邊過往的路人介紹光伏發電的原理。他自己動手改裝了一輛電動三輪車,車載3塊太陽能發電板,所發的電既可以作為三輪車的動力,還可以帶動一些小功率的家用電器,清潔而且實用。老王是村里第一個嘗到光伏發電甜頭的人,如今,他被聘為某能源汽車4S店技術人員,對光伏發電產業的未來信心滿滿。
              
              “自從光伏項目建起來之后,群眾的收入增加了,社會效益也提升了,一些就業崗位也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作為土生土長的基層干部,王書越由衷地欣慰。他說,隨著光伏領跑者項目在大同落地生根,將會為當地培養一大批新能源產業的從業者和技術人才,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到家鄉,開始進入到這個新的產業。
              
              今年31歲的劉杰,之前曾在朔州中煤格瑞特電廠工作,現在是三峽新能源公司的光伏運維副組長。劉杰告訴記者,近年來火電效益不好,員工工資普遍下調,收入非常低。工作的地方又遠,家里很多事情都照顧不過來,光伏產業讓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對于劉杰來說,這份工作不單單是讓他獲得經濟收入,更重要的是讓他學到更多的新技術,也提高了自身多方面綜合能力。
              
              可以預見,隨著大同光伏產業發展,無論是投資企業還是當地百姓,都將會成為光伏領跑者項目的受益者。同時也為大同的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提升。
              
              黑金之城的涅槃重生,從光伏開始。

            閱讀下一篇文章

            熱點資訊

            推薦圖文

            无码精品毛片波多野结衣_欧美日韩一木道中文字幕慕_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_99re6久久在热线视超碰

            <mark id="60005"></mark>
                  <strong id="60005"><u id="60005"><form id="60005"></form></u></strong><strong id="60005"><pre id="60005"><xmp id="60005"></xmp></pre></strong>
                  1. <ruby id="60005"></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