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剛落幕的上海SNEC盛會可以看出,2017年將是光伏分布式的大爆發元年,所有參展的系統開發企業都拿出了決逐分布式市場的行動規劃。與此同時,2017中國碳交易市場高層報告會也剛在北京結束,今年也是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啟動之年。針對這一歷史機遇期,中電光伏適時將兩個市場有機結合,在總結前期分布式電站開發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該公司已有的碳市場運作優勢,推出了命名為“光伏碳工場SolarCarbonWorks”的全新性光伏分布式商業模式。
據“光伏碳工場”模式設計者、中電光伏PST碳金融資產總監兼項目開發總監胡雪松介紹,按照國家規劃“十三五”期間要完成60GW的光伏分布式總量來看,未來幾年每年都必須有超過10GW以上的分布式項目需完成,前景巨大;另外全國碳市場啟動后,初期將覆蓋1萬家企業和單位,涉及碳額價值1800多億元,未來將逐步覆蓋10萬家企業和單位,因此中國碳市場的規模將大大超過目前全球最大的歐盟碳市場,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
這兩個巨量市場怎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結合?作為在碳金融資產管理和光伏系統開發都起步較早的中電光伏,經過長時間的摸索試驗,今年在行業內開創性推出了光伏分布式的全新商業模式——“光伏碳工場”。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能將碳市場收益同光伏項目收益相加并提高,而不只是簡單的在工廠和商業場所屋頂上建一個光伏電站。“光伏碳工場”是通過雙向收益,可為投資方和業主雙方都可增加收益10%以上,這也是光伏行業又一次“跨界整合”的成功范例。
胡雪松具體解釋,“工”指納入國家碳指標考核的企業,“場”是納入國家碳指標考核的場所、政府、事業單位等。他們初期目標計劃將合作100多家大中型工場,可建共計500MW以上的電站,覆蓋碳額價值100多億元。
這一模式可有效解決目前分布式的諸多痛點:1、屋頂信息不對稱,商業模式不清晰。大多數企業基本沿用地面電站開發模式,“撒網式”、沒有針對性,拿到指標等收購。而沒有根據自己的模式去有針對性、研發性的開發屋頂資源;2、資產管控風險大,因屋頂和電站的產權方不一致。“光伏碳工場”可實現雙方資產的互相綁定,有效降低風險,還可保證電費收繳的穩定;3、金融企業對光伏資產的認可度不一致造成融資難度大。“光伏碳工場”的金融資產可增加金融機構的認可度;4、分布式點多分散,運維管理難度大。“光伏碳工場”則可實現人員一崗雙責,有效降低運維成本,一舉多得。
另外,“光伏碳工場”采用的“企業運營+光伏+碳”的一體化管控軟件,借助先入為主優勢,通過不斷擴大的企業數量和占有率及“互聯網+”的大數據優勢帶來競爭力的提升,從而不斷抬高競爭壁壘。“光伏碳工場”目標在光伏分布式行業走出商業特色,講出商業故事。該模式目前已與魯北化工、振昌鋼鐵等10多家集團企業和工業園區達成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