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公司財務進一步惡化,同年又被疊加退市風險警示(即“披星戴帽*ST”),其境遇令人唏噓。
2025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僅為286萬元,同比大幅下降89.9%;歸母凈利潤虧損2692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37%。
林志煌的離場,或是公司危機之下的被動選擇,但類似組織架構頻繁迭代,儼然已成為光伏行業‘人事地震’的鮮明縮影。
*ST聆達的困境折射出跨界企業的轉型之殤。2020年收購金寨嘉悅新能源切入光伏賽道后,公司始終未能突破技術迭代與市場波動的雙重夾擊。
這種困局并非孤例。2024年以來,包括國晟科技、海源復材、沐邦高科、海天股份等一眾跨界企業,均發生因業績虧損引發的高管團隊動蕩。
另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至今,有43家光伏上市公司,超60位高管因個人原因或外部壓力離崗,這其中既有市值數百億的龍頭企業掌門人更迭,也不乏二線廠商創始團隊集體退出。

光伏行業下行壓力直接催化了這場人事巨震。某光伏硅料企業人士坦言:“企業對技術路線和市場判斷的失誤,導致利潤銳減甚至巨虧,必須有人擔責。”
一光伏上市公司董秘則認為:“光伏行業正經歷深度整合和價格競爭,這無疑增加了管理層的運營壓力,促使一些高管出于業績考量選擇新的職業道路。”
在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的光伏賽道上,核心技術人才隊伍同樣“暗流涌動”。
前不久,大全能源、海優新材雙雙經歷核心技術人員出走。其中,大全能源王西玉離職,引發廣泛專注。
根據其2024年年報,在剔除獨立董事、監事會主席、監事后,大全能源共有16位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其中,核心技術人員王西玉薪酬最高,達302.04萬元。2023年,其薪酬為506.57萬元。

據悉,王西玉于2007年進入大全,曾擔任基層車間主任,后逐年逐級晉升,2024年9月,擔任大全研究院總經理,進入公司已有17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宣布辭職的同一天,大全能源發布業績預虧損公告,2024年度,公司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虧損為26億-31億元。
結語
行業危機總是以市場洗牌為終局,在這一過程中,有些企業會倒下,但同時會有新興企業出現,那些破繭而出的領軍者中,不乏從傳統巨頭中蛻變而出的昔日舵手。
根據往年經驗,頭部光伏企業高管離職后,往往會跳槽至二三線企業,后者需要其帶來新渠道、技術和團隊以緩解生存壓力。而二三線高管離職后,若非具備顯著競爭優勢,繼續從事光伏行業的概率較低,相應的機會也較少。
綜上,這場高管換血潮的本質,實則是產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轉型的成人禮。當行業增速從年均30%回落至10%左右,管理層的核心使命已從攻城略地轉向精耕細作。那些能夠融合技術洞察、資本運作與全球視野的新一代領導者,將成為破局關鍵。
光伏2025,既是舊模式的終章,也是新秩序的序幕——唯有穿越陣痛期的企業,方能在價值重構中贏得下一張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