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位于川滇兩省交界的世界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第5臺百萬千瓦機組結束72小時試運行,正式投產發電。至此,白鶴灘水電站近三分之一機組已投產,其中4臺已投產機組均實現“首穩百日”的目標。

攝影:張禾
同期,位于南海海域的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三峽廣東陽江沙扒海上風電項目累計投產44萬千瓦,進入整體并網發電“倒計時”。該項目總裝機容量170萬千瓦,共安裝269臺大容量風機,每年可提供上網電量約47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5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400萬噸。

今年以來,面對流域來水偏枯、電煤供應緊張、用電需求快速增長等挑戰,三峽集團發揮能源央企排頭兵和主力軍作用,一方面全力推動在建項目盡快投產達效,為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再添新動能,另一方面堅決響應電力調度命令,長江干流6座梯級電站優化水庫聯合調度,做到應發盡發、能發盡發、穩發滿發。9月、10月連續兩個月,三峽集團單月發電量均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9月單月累計發電495億千瓦時,為我國電力安全保供作出了積極貢獻。

10月下旬以來,一批國家大型新能源基地項目在青海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安徽省、陜西省、山西省等地陸續開工。其中,三峽能源共有67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開工建設:——10月15日,青海海南、海西基地210萬千瓦光伏光熱項目,甘肅9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開工; ——10月16日,內蒙古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開工; ——10月22日,安徽阜陽南部120萬千萬風光電項目開工;
——10月31日,陜西延川20萬千瓦風電項目開工; ——11月2日,山西昔陽30萬千瓦“光伏+儲能”項目開工。圖片
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設,是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重頭戲”。

▲源網荷儲效果圖
三峽能源借本次開工項目,積極探索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可行路徑,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一方面,項目大多采用“多能互補”及“新能源+儲能”模式,調節多種發電方式,優化各類電源規模配比,提升電能質量;另一方面,部分所發電力將通過輸電通道外送,有效提高特高壓通道的新能源占比,推動國家能源結構轉型升級。

▲光熱發電項目效果圖
其中,海西基地格爾木光熱發電項目,是三峽集團開工建設的首個光熱發電項目,也是三峽能源不懈探索的一個縮影。據悉,光熱發電配備一定的儲能,白天將太陽能以熱能形式存儲起來,晚高峰時段通過儲熱系統發電,以滿足電網晚高峰的負荷需求。

▲內蒙古庫布其光伏治沙
內蒙古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是我國單體規模最大光伏治沙項目,由三峽能源與億利潔能共同投資建設。項目采用“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模式,光伏組件能夠有效擋風防風,阻止沙塵飛揚與沙丘移動;能夠吸收光照,降低土地溫度,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水分累積;能夠遮陰,明顯改善植物生長環境。

▲安徽淮南水面漂浮光伏電站
在安徽阜陽,“變黑為綠、變廢為寶”的精彩故事也正在上演。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綜合利用采煤沉陷區閑置水面最多的漂浮光伏電站在此開工建設,大幅刷新了之前同樣由三峽能源在淮南水面漂浮光伏電站中創下的(15萬千瓦)世界紀錄。項目利用采煤沉陷區閑置水面開展光伏電站建設,采用“漁光互補”和“農光互補”兩種模式,同步開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對我國資源型城市生態綜合治理具有顯著的示范效益和巨大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