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id="60005"></mark>
          <strong id="60005"><u id="60005"><form id="60005"></form></u></strong><strong id="60005"><pre id="60005"><xmp id="60005"></xmp></pre></strong>
          1. <ruby id="60005"></ruby>

            光伏產業網

            太陽能光伏行業
            領先的資訊
            當前位置: 光伏產業網 ? 資訊 ? 光伏市場 ? 正文

            知料|在A股狂飆的光伏板塊,有一段激進主義者的中國往事

            核心提示:知料|在A股狂飆的光伏板塊,有一段激進主義者的中國往事
               多年以后,如果回望全球光伏產業的歷史,人們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中國故事。
              
              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策,光伏發電在電價補貼停止后真正開啟了平價上網時代,也開始了一個產業的狂飆:A股市場2020初至今光伏板塊指數上漲了一倍多,造拖鞋的、做營養品的上市公司,喧囂塵上,紛紛號稱要進入光伏領域。
              
              這是中國光伏行業走過20年來再一次站到了高光地帶,至少成為了國內一億多股民眼里的明星,這一次的主角是目前市值最高的隆基股份。
              
              而這個行業的上一次耀眼出圈還是16年前,明星是另一家公司:尚德電力。
              
              2005年12月無錫尚德電力在紐交所上市,是最早到美國上市的民企弄潮者之一。一年后,尚德電力產能達到300兆瓦,成為全球前三強,尚德的股票漲到40美元,創始人施正榮的個人財富達到22億美元,成為國內當時的首富,2007年,英國《衛報》將施正榮評為“能夠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
              
              可尚德電力的榮耀沒有持續太久。六年后的2013年3月,無錫當地法院正式宣布,由于無錫尚德無法按期償還70億元銀行貸款,進入破產重整階段。
              
              兩年后,另一家美國上市的太陽能公司賽維LDK,因為訴訟纏身名下銀行賬戶和資產幾乎全部被凍結,也被江西新余市中院裁定名下兩公司進入破產重組。
              
              尚德和賽維的轟然倒塌,標志著一個狂奔時代的結束,也成為激進主義者的慘敗。
              
              而如今光伏行業市值最高的隆基股份,當時只是尚德眾多供應商之一,他們和另一路處于舞臺陰影里的企業,靠相對保守的信條,活了下來。
              
              2012年在A股上市的隆基股份,直到2017年,市值一直在2、300億元徘徊。2018年,國家明確光伏行業降低補貼強度,補貼退坡,這一行業終于回歸。“碳中和”、“碳達峰”成為新經濟的新引擎,熬過三次行業沉浮的隆基股份開始爆發力量,到2019年,隆基股份市值突破千億大關,2年后,它市值突破5000億,高居全球光伏企業榜首。
              
              這是一個隕落和飛天的故事,翻閱其中的人和事,令人感慨,難免唏噓。
              
              泡沫美麗
              
              尚德電力和隆基股份都創立于2000年前后,但從一開始就走上不同的方向。
              
              隆基股份前身是西安新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振國蘭州大學物理系畢業后,分配到華山半導體材料廠,拉制單晶硅棒。這在當時是份穩定體面的工作,但鄧小平南巡的1992年,不安于室的李振國扔了鐵飯碗。輾轉幾家半導體公司后,2000年,32歲的李振國成立了新盟電子,要創業“改善一下生活”。
              
              新盟電子是一家夫妻店,李振國太太在學校教書,不管生意上的事,公司是李振國一言堂,連續上了幾個項目,都以失敗告終。
              
              相比之下,尚德的創始人施正榮早年比李振國順利得多。施正榮長袖善舞,殺伐果決,頂著“海歸”的頭銜,卻身帶草莽之氣。
              
              這或許和兩人成長經歷有關.
              
              李振國的童年雖然清貧,但算得上是60年代的平常境遇,“無拘無束,飽含著的是那一代少年對生活的憧憬。”
              
              施正榮卻出生于江蘇窮苦的農村。父母無力負擔更多子女,一出生就將他過繼給了剛剛喪女的施家。這樣一來,施正榮6歲開始就必須幫著養父母干活養家。他懂事、勤快,少言寡語,但并不似表面上那樣逆來順受。在某天插秧后,施正榮偷偷向生母抱怨:“狗日的才插秧。” 這是他情緒少有的幾次失控。
              
              1979年,施正榮報考了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一個冷僻專業,終于徹底告別 “插秧”的日子。他以此為跳板,越走越遠,進入中科院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還作為公派留學生,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成為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泰斗馬丁·格林的門生。
              
              施正榮身上有股狠勁,馬丁當時不缺人,施正榮直接放棄了工資給他打工。世紀之交,博士畢業的施正榮,和同樣在澳洲留學的合伙人楊懷進,變賣全部財產,買了張機票回國創業。
              
              他們懷揣著40萬美元的積蓄,這在當時是筆巨款。但施正榮他們的人生顯然不滿足這樣的“巨款”。當時有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施正榮拎著一個小包、一臺筆記本和一份簡單的項目計劃書,在內地走了七八個城市,到處拉投資,見人就說:“給我800萬美元,我給你做一個世界第一大企業。”
              
              那時全球光伏行業已經開始升溫,德國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開始補貼新能源發電,但在國內,憑借幾塊太陽能板發電,還不為人所知。
              
              時任無錫市原經委主任的李延人看中了施正榮和太陽能這個全新的領域,無錫市決定全力支持施正榮,尚德自此一路順遂。啟動資金600萬美元資金是李延人出面介紹拉來的,土地幾乎無償供應,銀行貸款擔保也沒有問題,供應鏈、銷售渠道都有政府影子幫忙疏通。
              
              僅僅過了2年,2002年9月,無錫尚德第一條10兆瓦的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就正式投產,產能等于過去十年全國太陽能電池產量之和。“尚德,是市委市政府播下的一顆種子。”施正榮這樣說。
              
              2005年,施正榮在美國紐交所敲響了上市的銅鐘。上市那天,他說:“從此以后,我再也不會去掙一分錢,我就花錢。”如果完整理解這句話的全部語義,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怪的商業邏輯,也是他日后命運跌宕的伏筆。
              
              此時,國有資本已經退出,李延人只帶走一百萬現金和一輛舊奧迪A6,沒有拿到股權。但在無錫,施正榮的影子無處不在,他寬3米高2米的巨幅半身人像,豎立在大街小巷。最多的時候,無錫全市各類光伏企業高達200多家。
              
              成為首富的施正榮買了快10輛豪車,雷克薩斯就有三輛,花20萬美元包機去達沃斯,在總部建全球最大的光電幕墻,6個保鏢寸步不離。顯然,對于一位博士學者來說,這算得上是一種紙醉金迷的生活。
              
              施正榮似乎只需要狂奔,完全不用擔心未來,因為尚德正處于風口:全球光伏產業開始爆發。德國修訂《可再生能源法》,每年光伏上網電價遞減5%,并且鼓勵私人安裝光伏發電裝置,那一年德國的光伏裝機量增加了3倍。
              
              除了德國,西班牙也開始補貼光伏行業,2007年,西班牙規模小于100kW的光伏系統上網電價是普通上網電價的5.8倍。2008年金融危機時,西班牙已經超越德國成為全球光伏裝機量最高的國家。
              
              尚德乘風而起,上市后營收4年中翻了7倍,被稱為“光伏界的微軟”。
              
              2007年6月,落戶江西新余的賽維LDK也緊跟尚德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而且成為中國企業歷史上在美國單一發行最大的一次IPO,也是江西省企業有史以來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企業,還是中國新能源領域最大的一次IPO。
              
              一時間,光伏企業成為地方政府爭搶的對象。
              
              “光伏產業曾是一個既出經濟又出政績的好項目。”證券市場周刊這樣評論。2007年,全國僅是制造光伏組件的企業就多達200家,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2000兆瓦,6年翻了600倍。
              
              一位光伏行業高管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回憶。“結果江浙一帶連生產鞋子與手套的企業都進來(組件行業)了,有的甚至一個鎮就有2-3家企業,因為相對于紡織品3%左右的毛利,這已可使企業瘋狂”。
              
              泡沫大而美麗,無人聽見的破裂微聲已在不遠處響起。
              
              海嘯來了
              
              2008年,中國的光伏電池產能首次超過德國,位列第一,但水面之下已經暗流洶涌。
              
              一派欣欣向榮的高度景氣掩蓋了兩個事實:2008年前國產光伏電池和組件98%只能出口,制造電池片的原料多晶硅和和新生產設備需要進口。剝開光鮮外殼,尚德其實就是一家沒太多技術含量的太陽能電池加工廠,原料和市場都在海外,不太恰當地說,尚德可以說是海外市場補貼養大的。
              
              金融危機海嘯席卷全球,歐洲很快無力補貼,僅在西班牙,2009年的光伏安裝量就下降了95%,政府將落地式太陽能電池廠補貼額降低了45%。
              
              國內企業猝不及防。“估計只能是100家企業倒閉,100家企業暫時停產,100家企業處于半停產狀態”。上述高管說。
              
              行業的慘烈洗牌多少讓尚德有些措手不及,但它還有美國和日本市場,有些大而不倒的味道。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支持他,2011年,無錫市還提出了“五年內再造一個尚德”的目標,專門給無錫尚德劃了數百畝土地,用以新建一個五萬人的工廠。
              
              對尚德真正的沖擊是一年后美國和歐洲“雙反”的開始。
              
              2012年,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征收反補貼稅,此后又公布征收反傾銷稅。歐洲也在第二年6月開始對中國出口歐洲的太陽能面板等產品征收高額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
              
              號稱“只花錢不掙錢”的無錫尚德猛然發現,不節制的擴張已經讓自己四面楚歌。
              
              2006年時,他們和美國老牌硅原料供應商MEMC簽了10年協議,以40美元/片價格采購硅片,企圖以鎖定上游材料的手段來確保自己的行業地位??上怂悴蝗缣焖?,08年金融危機后,硅原料價格暴跌,多晶硅片從80美元/片跌到2.4美元/片,尚德只能毀約,2011年賠了2.12億美元違約費。
              
              而他們投了3億美元在上海建的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板廠,也因為多晶硅電池價格暴跌再無優勢,只能關停,損失了至少5000萬美元。更糟糕的是,太陽能組件的價格兩年中降了一半,行業利潤率被打到幾乎為零。
              
              無錫尚德陷入泥淖之中,2012年尚德第一季報顯示,公司負債高達35.75億美元,負債率達到82%。
              
              當時地方政府想要保住這家明星企業。 “朱市長(時任無錫市長朱克江)當時說,各家銀行一定要救活它。”一位無錫當地銀行人士回憶。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2012年初,最大債權銀行國開行和其他銀行商量后,提了個方案:如果施正榮能以全部個人資產做無限責任擔保,可以考慮繼續注資,讓企業先轉起來。
              
              施正榮拒絕了,他隨后辭去了尚德電力CEO等職務。之后施正榮又被曝出早就開始轉移尚德資產到個人控股的亞洲硅業。2013年3月,施正榮辭去董事長職務,同月,無錫尚德被破產重整。
              
              尚德破產牽連到多家有財務往來的公司,其中就有李振國那家已經改名為隆基硅材料的公司,尚德是它的大客戶,一度占到營收的30%以上。
              
              李振國為人謹慎低調,是典型的技術型創業者,隆基早期甚至給行業內留下“保守”的印象。
              
              但涉及到技術路線選擇,也許是李振國專業的自信支持他,隆基在當時稱得上大膽超群。
              
              光伏電池由硅片組成,硅片有多晶硅片和單晶硅片兩種路線,制造方式不同,一個需要鑄錠、一個是拉棒。單晶硅片發電效率更高,功率衰減更低,能用更長時間,但制造更復雜,成本也更高。在當時,很少有企業會選擇單晶硅這樣費力不討好的生意,都涌向多晶硅路線。
              
              2006年,李振國的同窗鐘寶申辭掉另一家公司的高管職位,加入了隆基這家“作坊”。他們花了半年,把單晶、多晶、薄膜等等技術路線都研究了一遍,結論很明確,單晶才是未來用電成本能降到最低的路線。
              
              隆基上市前的大事記,幾乎都和擴充產能有關,在銀川、無錫都新建了硅棒和硅片項目。但他們一直量力而行,鐘寶申曾經說,“我屬于經營上面比較保守的,無論何時都不能把自己放在熱鍋上烤。” 所以他們財務數據一直不錯, 2010年準備IPO時,隆基股份營收已經有16.5億,利潤達到4.9億。
              
              只是隆基上市并不順利,第一次因為和尚德的關系失敗。施正榮退出隆基董事會后,他們立刻啟動第二次IPO,2012年終于在A股上市,但這已經是是光伏類公司中最晚上市的一批。
              
              上市后頭一年,作為尚德供應商之一的隆基計提了9077萬元損失,原本可以盈利的2012年,虧損了5467萬。但此后,隆基股份連年保持營收和盈利的高增長,2020年全年預計凈利潤為82-86億元。
              
              后起者隆基,成為了勝者,這可以看作長期主義者的勝利。
              
              涅槃
              
              尚德和賽維的破產,其實也標志著國內光伏行業必須告別原料市場兩頭在外的危險局面。
              
              2012年10月26日,國家電網發布《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這被認為是外銷轉內的一個標志。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發布,中國的光伏裝機量開始猛增。僅在2013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就高達11.3GW,全球當年新增裝機,三分之一來自中國。2015年,中國光伏裝機量首次超越德國,位列全球第一。
              
              在這個過程中,隆基市值翻了3倍,在營收和利潤增幅的支持下還很快成了全球最大的單晶硅棒和硅片制造商,但直到股市上一輪走到最高點的2015年,它還只是A股一家200多億市值的公司。
              
              這或許是因為隆基似乎一直不太合群,也無法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即便在單晶硅領域成了龍頭,單晶硅賣價比多晶硅片高30%左右,始終不是主流,據鐘寶申說,當時國內只有五六家企業走單晶硅路線。
              
              隆基有克制的擴張和扎實的財務數據讓他們似乎心頭不慌,動作也不變形。
              
              2013年,他們引入金剛線切割技術,所謂金剛線,就是和頭發粗細,表面鑲嵌了金剛石微粒的電鍍細線,最早用于切割藍寶石,后來日本應用到硅片切割中。過去切單晶硅片都用砂漿線,金剛石線硬度高,切得更薄也切得更快,砂漿線切10小時,金剛線只用2小時,損耗也比砂漿線小。
              
              隆基下了重注, 2013年引入金剛線切割時,價格都在1元/米左右,做好了“一年虧4000萬元以內都是可以接受”的準備。
              
              他們也知道單晶硅很快就會降價,這是現代制造業固有的邏輯決定的,單晶硅降價的直接后果是:光伏行業的規模會急劇膨脹,隆基股份打算大干一場。
              
              李振國幾乎找遍了所有大的下游公司的高層,親自在黑板上為他們算賬,想說服他們改用單晶硅片??蓮S商們都在謹慎觀望:他們不相信單晶硅能降價。
              
              僅僅18個月后,2015 年,隆基把所有切片機都換成了金剛線切割機,單晶硅切片成本下降了50%。到2016年,單晶硅的成本已經降到0.89美元/片,和多晶硅相差無幾。
              
              2014年5月8日,隆基成立了自己的清潔能源公司,正式進入光伏電站建設行業,同年,他們又收購了做太陽能電池的浙江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開始滲透到電池、組件制造。至此,隆基股份相當于打通了終端應用的最后閉環。
              
              縱觀光伏行業,隆基的擴張算不上出格,但格局也顯得更大,這可能是他們成為行業龍頭的原因之一。
              
              2012年后,很長一段時間,光伏行業流行的是掙快錢,掙補貼,華創證券做過測算,2017年,光伏平均電價0.88元/kWh,煤炭只有0.37元/kWh,多出的0.51元都來自于補貼。“在有補貼的情況下,最多7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資。” 廣東省一家太陽能光伏組件企業市場總監曾經說。
              
              2017 年底中國光伏發電裝機量達到1.3億KW,連續三年為全球第一,一些地區已經出現產能過剩。
              
              該來的總歸要來。2018年5月31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新政,光伏補貼大幅削減,當年不再安排集中式光伏電站裝機。新政后,2019年國內新增光伏裝機量下滑了32.2%,全國陸續有600多家光伏企業破產。
              
              隆基股價短暫暴跌30%,又迅速站穩,在行業又一次哀鴻遍野時,隆基光伏開始逆勢擴張:2018年,隆基在電價便宜的云南簽了3個單晶硅棒項目大單。2019年,他們又融資36億,擴充14GW產能,在馬來西亞的古晉投資建1GW的單晶電池項目,同年又在銀川投資年產15GW的硅棒、硅片項目和一個3GW單晶電池項目。
              
              光伏行業的這一波浪潮,在國家補貼退坡的環境下,似乎有著更堅實的基礎,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19年度新建光伏項目補貼預算總額為30億元,2020年就只有15億了。2021年開始,除戶用光伏以外,工商用光伏都要去補貼。
              
              “市場的終歸市場“這才是一個行業潮起潮落不變的主線。
              
              在一年一度的《胡潤百富榜》上,李振國夫婦成為了陜西新首富。從上個世紀末由那個盧森堡小伙子開始的關于財富的話題,以及形形色色的“首富“光環或魔咒,已經遠遠不如當年那樣炙手可熱了。
              
              曾經的“首富”施正榮算是全身而退,獨自在澳洲呆了幾年,偶爾還回國,在一些論壇露個面。2020年,他帶著爭議重重的亞洲硅業,悄然在科創板申請上市,不知道這一次,是否還會有人為他買單。而他那位搭檔,曾經和施正榮一起創業的楊懷進,因犯內幕交易罪,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10個月。
              
              但光伏這個行業如同奔騰的河流,會一直向前,還會有新的故事新的人,不斷涌現。
              
              部分參考資料:
              
              1、路透社:“太陽神”施正榮的升起和隕落
              
              2、理財周報:尚德破產前獲71億授信 中行國開行放貸超60億
              
              3、馮侖風馬牛:一個破產首富的回歸
              
              4、中國企業家:隆基崛起背后:一條金剛線的“生死戰”
              
              5、界面新聞:一根細線的百億資本局
              
              6、經濟日報:隆基股份董事長鐘寶申 “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就可以了”
              
              7、第一財經日報:尚德五年退稅近百億遭質疑 被訴掏空上市公司
              
              8、21世紀經濟報道:300家光伏組件企業倒閉摸底
              
              9、環球企業家:尚德施正榮的隕落

            閱讀下一篇文章

            熱點資訊

            推薦圖文

            无码精品毛片波多野结衣_欧美日韩一木道中文字幕慕_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_99re6久久在热线视超碰

            <mark id="60005"></mark>
                  <strong id="60005"><u id="60005"><form id="60005"></form></u></strong><strong id="60005"><pre id="60005"><xmp id="60005"></xmp></pre></strong>
                  1. <ruby id="60005"></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