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1電池價格最高,這一定價策略已維持較長時間,另一家光伏電池龍頭也給出相似的結果。硅片、電池環節一致認為,G1尺寸已經接近淘汰,實際出貨很少,只是為了滿足小部分客戶的需求,價格參考意義不大。
相比之下,G12(210)電池價格漲幅最低,報價甚至低于M6(166)尺寸,也反映出相關企業合力推廣大尺寸產品的決心。
從生產成本看,大尺寸組件相對占優。此前有券商分析師提出,大尺寸單玻組件的非硅成本比166尺寸低0.02元/W左右,可以給相關企業帶來更高利潤空間。阿特斯高級副總裁張光春也表示,在組件封裝環節,“生產材料成本差不多,加工成本大組件更有優勢。”
據索比光伏網了解,電池、組件企業在新建產能時,通常都按照210甚至更大尺寸向下兼容的模式設計產線。按照PV Infolink統計,2021年210組件產能將達147GW,2022年達234GW,便是最好的證明。
需要指出,按更大尺寸設計產線的不只有一線品牌,也有海泰、正信、賽拉弗等在細分市場占據優勢的企業。賽拉弗總裁李綱透露,未來5年組件產能將擴充至35GW,分3-4個制造基地,“新產能基本按照230尺寸進行配置,避免設備大規模淘汰。”正信光電產品總監鄭虎祥也表示,公司在江蘇宿遷基地規劃組件產能10GW,目前4GW已經投運,未來計劃會在常州金壇再建設6GW高效電池+10GW高效組件產能,“新產能最大可兼容220-230mm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