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id="60005"></mark>
          <strong id="60005"><u id="60005"><form id="60005"></form></u></strong><strong id="60005"><pre id="60005"><xmp id="60005"></xmp></pre></strong>
          1. <ruby id="60005"></ruby>

            光伏產業網

            太陽能光伏行業
            領先的資訊
            當前位置: 光伏產業網 ? 資訊 ? 光伏市場 ? 正文

            從中華傳統智慧視角透視我國“雙碳”變革

            核心提示:從中華傳統智慧視角透視我國“雙碳”變革
               中華文明充滿智慧與哲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更是對當今世界解決氣候變化等人類發展重大議題有著重要指導價值與啟示作用。古人做事情非常重視“天時地利人和”。古人作戰時,非常重視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向背。一個人想要做好一件事(如創業、做生意等),除了自身意愿與主觀因素外,還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相關方、時機選擇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樣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以下簡稱“雙碳”變革)過程中,如何認識“天時地利人和”這樣的中華傳統智慧的價值和作用?是不是在“摩爾定律”“光速傳播”“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數據信息時代,中華傳統智慧的價值和作用就應該被弱化?筆者出于探究現實問題新出路的好奇,嘗試從中華傳統智慧中找到些線索與啟示。
              
              一、“雙碳”變革本身就包含豐富的“天時地利人和”因素
              
              應對氣候變化本身就是一個包含時間、空間和人等要素的復雜過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通過調整和改變人類社會自身的行為,減少對生態和大自然的破壞,這個過程本身就涉及到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國與國的關系、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以及從時間維度(分為兩類,包括以同一時間截面為標志的絕對時間維度、以不同發展階段為標志的相對時間維度)、地理空間維度(分為兩類,包括以現實地理空間紐帶為特征的物理地理空間,以意識形態相似為特征的意識地理空間)上對人、企業、國家及其他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的重新定義、評估和調整。
              
              當前,全球碳減排大勢已經形成,圍繞二氧化碳排放的國際規則正在建立,歐盟提出“European Green Deal”,擬通過實施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影響國際貿易格局與規則。美國現政府也正在重塑氣候變化“斗士”形象,參與國際碳規則制定。
              
              對我國而言,“雙碳”變革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應有之義,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我國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表率的必然選擇。
              
              在時間尺度上,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立足當前和現實條件,系統謀劃,扎實推進,也要著眼長遠,將減污降碳與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形成新發展動能、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國內空間上,處理好不同地區人們之間的關系,不僅東部發達地區要實現青山綠水、民生幸福,西部地區也要通過“雙碳”變革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和民生的協同發展,共享祖國發展成果。
              
              在國際空間上,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順應國際碳減排大勢,扎實做好自身的碳達峰和碳中和工作,樹立減排良好國際形象,積極參與全球碳排放國際規則制定,重視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碳機制銜接,防范和反對國際碳規則被濫用于阻礙、破壞我國正常發展,維護國家利益。
              
              “雙碳”變革本身就含有豐富的“天時地利人和”因素,包括:近中遠期的“雙碳”變革的主要工作;國內,不同地區、不同時期“雙碳”變革的主要矛盾;國際上,與不同國家或經濟體在不同時期的關系、主要矛盾等。因此,我國的“雙碳”變革不但不應該忽略,反而應該更加重視“天時地利人和”。
              
              “雙碳”變革是逆水行舟,說明了其在突破舊模式、打破舊利益格局方面會遇到巨大阻力,這些阻力多是來自于內部。而“雙碳”變革要重視“天時地利人和”,說明其在方案設計、路徑選擇和時機把握上,要充分考慮各種外部條件和因素的影響。
              
              我們在開展“雙碳”變革過程中,在推進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雙碳”工作時,應重視分析其所蘊含的“天時地利人和”因素,借助科技發展、市場發展與國際發展的大勢,多做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因時而動、順應民心之舉。
              
              對內,把握好重大戰略與政策的啟動、調整、退出的時機,避免出臺不切實際、脫離國情與發展階段、以局部獲利破壞整體發展的政策與目標,避免出現急功近利、事倍功半的情況,將“雙碳”變革有效融入到國內大循環建設工作之中,促進東部與西部、城市與農村、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調發展。
              
              對外,開展“雙碳”變革,倒逼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定位,借助國內大循環和國內消費大市場作用,吸引全球優質資源聚集,不斷增強我國創新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我國在供給、消費兩端對全球市場的貢獻,確保我國具有與自身體量相匹配的國際發展空間。
              
              總之,我國“雙碳”變革是一場包含近中遠期戰略、地理空間布局、各種生產關系調整、生活習慣改變以及國際關系重構的復雜過程,機遇與挑戰并存。如果能做到主觀與客觀結合、近期與遠期結合、局部與整體結合,在合適的時期、合適的地方做適合的事,將有助于這場變革平穩致遠,確保經濟社會體系調整到位高效。
              
              二、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應重視“天時地利人和”
              
              我國八成的二氧化碳排放與能源有關,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在于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當前,我國煤炭、油氣、電力等能源條塊分割明顯,更多采用的是“豎井”式、“胡同”式的發展思路與方案,同時,各大能源央企、國企紛紛編制各自的“雙碳”方案,逐漸形成了“煤雙碳”“油氣雙碳”“電雙碳”等行業甚至企業“雙碳”目標和方案。“你十年達峰,我七年達峰;你二十年中和,我十五年中和”,攀比嘩眾的成分漸多。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苗頭。
              
              即使這些方案是可行的,我們還要注意,一家企業的成功,不能代表整個行業的成功;一個行業的成功,不能代表中國整個經濟體系的成功。同樣,一個省份的實現“雙碳”目標,并不能代表全國目標的成功。道理很簡單,我們需要的是國家整體實現“雙碳”目標。
              
              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又將很多原本分散在相關行業的不同企業鏈接起來,事實上形成了由橫向能源品種維度和縱向價值實現維度(即能源轉化與利用)相互鏈接的“大能源”體系。
              
              我們知道,煤炭、油氣和電力等能源形式之間存在著復雜的替代、互補關系的,而這種關系的轉化大多是以“電氣化”為樞紐得以實現,如交通電氣化可以影響成品油的消費、電采暖可以影響天然氣或煤炭的消費等。電氣化、電能替代就是“大能源”體系已經事實上存在了的很好證明。同時,人類社會正在從工業時代向數字信息時代轉向,電力系統是數字信息時代的“基礎設施之基礎設施”,這也說明“大能源”體系的核心是電氣化,價值實現路徑主要是電能替代。
              
              從能源動力角度而言,新型能源體系就是“大能源”體系,而“大能源”體系就是一個包含豐富的“天時地利人和”因素的復雜系統。脫離開這些因素,新型能源體系或“大能源”體系將變得蒼白無力,也將成為沒有靈魂的空軀,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和價值。
              
              不同類型能源之間的替代、互補關系的實現,是受到技術發展、資源稟賦、消費偏好、綜合成本、存量資產、地理位置等外部多因素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過程中,需要重視“天時地利人和”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天時地利人和”對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有哪些具體要求?
              
              未完待續。

            閱讀下一篇文章

            熱點資訊

            推薦圖文

            无码精品毛片波多野结衣_欧美日韩一木道中文字幕慕_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_99re6久久在热线视超碰

            <mark id="60005"></mark>
                  <strong id="60005"><u id="60005"><form id="60005"></form></u></strong><strong id="60005"><pre id="60005"><xmp id="60005"></xmp></pre></strong>
                  1. <ruby id="60005"></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