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將在試點基礎上于今年7月擇時啟動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下一步,還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以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此前6月22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細則已經正式出臺。生態環境部也表示,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籌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首批納入全國碳交易體系的企業有2200多家,均為發電行業企業。
1、什么是碳排放交易市場?怎么運行的?
碳排放交易市場,是指將碳排放的權利作為一種資產標的,來進行公開交易的市場。
也就是說,碳交易的核心是將環境“成本化”,借助市場力量將環境轉化為一種有償使用的生產要素,將碳排放權這種有價值的資產作為商品在市場上交易。
至于碳市場的運行機制,首先,政府確定整體減排目標,采取配額制度,先在一級市場將初始碳排放權分配給納入交易體系的企業,企業可以在二級市場自由交易這些碳排放權。
其次,受到經濟激勵、減排成本相對較低的企業會率先進行減排,并將多余的碳排放權賣給減排成本相對較高的企業并獲取額外收益。減排成本較高的企業則通過購買碳排放權來降低碳排放達標成本。
目前,全國共有8個地區在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截至2020年11月,各試點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約為4.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累計成交額近100億元。
從價格上看,當前,全球碳排放價格處于上升趨勢,各碳市場的碳價差別較大。據華寶證券,歐盟碳市場碳價最高,中國試點碳交易市場價格最低。
華寶證券稱,我國試點碳價歷史最高點為122.97元/噸(深圳),最低點為1元/噸(重慶);歐盟EUA碳配額現貨碳價歷史最高點為47.91歐元/噸(折合人民幣約380元/噸),最低點為2.68歐元/噸(折合人民幣約22元/噸)。截止4月29日,我國碳試點碳價為 5.53-42.02元/噸之間(其中深圳碳市場碳價最低,為6.44元/噸,北京最高,為47.6元/噸),而同一天,歐盟EUA 碳配額現貨結算價為47.91歐元/噸(折合人民幣約380元/噸),為我國碳試點碳價的9-68倍。
2、我國碳市場潛力多大?
“全國統一碳市場將帶來千億級市場規模,”東方證券新能源分析師盧日鑫這樣估算。
在碳排放交易量上,盧日鑫認為,我國目前碳排放總量超過100億噸/年,以2025年納入碳交易市場比重30%-40%測算,未來中國碳排放配額交易市場規模將在30億噸以上,與歐盟總排放量水平相當。
在碳排放交易額上,盧日鑫認為,基于中國碳論壇及ICF國際咨詢公司共同發布的《2020中國碳價調查》的研究結果,2025年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內碳價預計將穩定上升至71元/噸,全國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市場市值總規模將達到2840億元。
按照目前設計規模預測,國融證券認為,全國碳市場市值可能達到1500億元左右,如若考慮到碳期貨等衍生品交易額,規??蛇_6000億元左右。
其中,在碳配額遠期交易方面,根據劉杰的介紹,截至2020年底,上海碳配額遠期累計成交量達到433萬噸,并且幾乎每年都有穩定增長。
格林大華期貨研究員紀曉云認為,以歐盟碳期貨交易量是現貨的30倍的標準測算,我國碳期貨的交易量可能達到4000億噸左右。以當前試點碳市場平均50元/噸的價格測算,碳期貨年交易額將達到20萬億元,體量上與橡膠、鐵礦石、銅等品種大致相當。
3、光伏人能參與嗎?怎么獲利?
光伏人參與碳交易有兩種方式:一是投建光伏電站,光伏電力作為清潔電力可以參與碳交易;二是為碳排放大戶建設光伏電站,協助企業節能減排,比如昨天提到的鋼鐵行業(詳情點擊這里:國家發文 新藍海誕生:光伏+鋼鐵行業值得關注)
對于直接參與碳排放交易的企業,盧日鑫測算:以5%的抵消配額的上限測算,目前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項目年減排量的缺口在1.5億噸左右,參與開發的新能源企業及碳資產開發管理企業將獲利。
具體而言,以15元/噸的CCER價格估算,風電、光伏及生物質單位發電毛利潤將增厚4.8%、2.5%和6.4%,生物質最為顯著。
對于碳核查機構,盧日鑫測算:企業履約需通過自身碳盤查及第三方機構碳核查進行排放量審核,企業自身進行碳盤查的工作費用在12萬至18萬元/次。據北京財政局公布的碳核查招標公告,單次碳核查費用在3萬元/次左右。全國碳市場初期擬納入1萬家企業,預計業務規模將達到20億元。
4、參與者是誰?
電力行業是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先行軍。
電熱力生產及工業集中用煤、交通領域大量耗油是導致中國碳排放量較大的主因。根據英國BP的2019年數據,中國93%的碳排放來自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其中68% 來自于固體燃料如煤炭,23%來自于液體燃料如石油等,9%來自于氣體燃料如天然氣等。

根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劉杰的說法,目前,共向首批參與交易的電力行業發放了兩年的配額,電力行業年度碳排放量約40億噸。參與首批開戶的電力企業共計2225家。
劉杰表示,全國碳市場首批以發電行業起步,“十四五”期間,預計石油、化工、建材等八大重點能耗行業都將被納入到碳市場,未來八大行業控排企業大約有8000至10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