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與窗口期,我國提出“力爭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光伏、風電等一眾新能源產業中,光熱電站具有連續、穩定輸出的優點,在“碳達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其熱能儲存、24小時持續發電的特點將成為未來解決新能源并網消納的一大優勢。
6月中旬,新疆哈密伊吾縣淖毛湖鎮,14500面定日鏡完成安裝調試,新疆首個光熱電站進入穩定發電期。從空中俯瞰,14500面定日鏡像是一個巨大的“銀色向日葵田”,場面十分壯觀。該項目可實現年供電量1.98億度,每年可節約標煤6.19萬噸。

新材料情報NMT | 熱點 | 因地制宜 新疆哈密定日鏡追光發電
此前央視播出的的《動力澎湃--綠色的動脈》紀錄片介紹,哈密5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位于新疆哈密市伊吾縣,是國家首批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也是新疆首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該項目采用了當今最先進的塔式熔鹽發電技術,利用定日鏡將太陽剛反射到集熱塔上,經過熱能交換,推動汽輪發電機發電,總規劃容量為2臺5萬千瓦機組,本期建設1臺50兆瓦塔式熔鹽光熱發電站,總投資15.8億元,設計年利用小時數3980小時,正式投產后每年可以向電網提供1.98億千瓦時清潔電力。
據悉,哈密項目有三大優勢,首先地理位置優越。項目所在的新疆哈密伊吾縣淖毛湖鎮,地處天山東麓,是我國太陽能資源最好的區域之一,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約每平方米6200兆焦,全年光照可利用小時數達4000小時。

新材料情報NMT | 熱點 | 因地制宜 新疆哈密定日鏡追光發電
其次,項目采用先進的塔式熔鹽發電技術,利用布置于地面的14500面定日鏡將太陽光反射到位于181米的吸熱塔上,吸熱塔中的熔鹽吸收熱量,將約300攝氏度的熔鹽加熱成560攝氏度的高溫熔鹽,再經過熱能交換產生高溫高壓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發電。
還有,哈密項目選擇了國內首創的五邊形巨蜥式定日鏡,載荷分布更加均勻,受力特性好,一方面曲圓形的鏡子隱形遮擋面積小,有利于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定日鏡”通過調試可實現讓其“追著太陽跑”,最大程度提升光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