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光伏發電,光熱發電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光熱發電能夠實現光-熱-電的轉化,能夠很好地解決光伏發電儲能 過程中的損失,這種發電方式收集太陽能熱量之后再借助換熱裝置對水進行加熱進而產生蒸汽,然后驅動汽輪發電機發電,其發電后熱能還能夠重復利用。因此,光熱發電在并網友好性上遠遠優于光伏。
這一特性,讓光熱產業也成為“十三五”期間我國大力發展的能源利用類型。
眼下,已經有機構向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提交了《關于加快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發展的提案》,這一提案目前已經受到眾多行業人士的關注。
而在此前能源局下發的《2017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光熱發電也備受重視,文件指出要穩步推進太陽能熱發電首批示范項目。這意味著在下一階段,光熱產業將會迎來全面爆發?!短柲馨l展“十三五”發展》更是提出:截止2020年全國光熱發電總裝機容量更是要達到5GW。
但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光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的統計,截至2015年底,光熱發電項目在我國僅是小范圍建設,而且大多都是實驗性、示范性項目,純發電項目的總裝機量僅為15MW。
隨著示范項目的加速建設、相關扶持政策的落地,光熱發電項目將會在迎來高速發展時期。而投資者的熱情也將會被充分調動起來,直接投資規模將會達到千億,相關產業的市場規模更是有望達到萬億。
光熱產業在節能減排方面的特性已經毋庸置疑,而產業想要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產業的競爭力。
當下我國光熱產業、尤其是光熱發電仍舊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實踐經驗少、建設成本高、國產化率不高等多重障礙。
其中,初始投資費用過高,讓不少投資者望而卻步。例如光伏發電的初始投資如今已經降到了每千瓦萬元以下,但是光熱發電項目的投資就要在每千瓦3萬元左右。經濟性差異限制了投資者的參與積極性。
另外,國產化率不高也嚴重制約了光熱產業的整體發展。其中集熱器、集熱管、控制系統等鏡場關鍵技術,雖然國內也有一部分產能,但是國產化率不高,也造成光熱發電成本居高不下。
參照光伏產業的發展路徑,未來針對光熱產業的補貼政策也有望出臺。因此,投資者入局還是具有不錯前景的,然而想要提高投資的確定性,不妨從行業現在面臨的痛點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