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盡管受疫情影響,國內戶用光伏市場線下推廣活動受阻,但戶用光伏市場發展依舊勢頭不減。數據顯示,2020年6月新納入國家財政補貼規模戶用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為76.75萬千瓦,前六月累計為203.93萬千瓦。與5月相比,6月戶用裝機規模環比增長28.7%。
然而,盡管戶用光伏市場有萬億級別的“詩與遠方”,不乏眾多有志之士懷揣新能走進千家萬戶的夢想與情懷,在資本助力之下,似乎也變得更加唾手可得。但夢想照進現實,卻不可避免地發現,各路資本搶灘戶用光伏市場模式創新,一方面推動了行業發展,給消費者帶去實惠,但仍有一些問題傾向值得引起行業警惕。
在浙江碳銀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俞兆洪看來,目前資本涌入戶用光伏市場存在三點發展隱患:一是盡管越來越多的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紛紛合作推出“光伏貸”信貸產品,來幫助用戶實現投資回報。但目前有些金融分期期限越來越長,短的八年長的十五年,導致金融成本增加,對平衡收益和風險造成極大影響;二是部分企業為追求快速跑馬圈地,在迅猛推進金融服務的過程中,產業服務和消費服務沒有同步保障到位,嚴重脫離“深度融合實體經濟,服務中小企業經濟創新發展”的本源初心;三是各路資本“模式創新”產生新的金融風險點,比如大量經銷商變相持有電站資產等,但因分工和專業水平不同,這些經銷商對電站投資的風險識別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有限,對行業有序健康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近日,俞兆洪在參加“2020分布式光伏河北發展論壇”時建議,隨著平價和各種資本進入分布式戶用光伏行業,光伏人在模式選擇和模式創新時更應注重光伏產品的用戶價值實現,這就要求企業在產品品質、電站收益、售后運維、資金安全等層面為用戶提供更精細化的解決方案。
“‘光伏貸’的期限不應一味求長,還應考慮用戶的貸款成本和實際收益,才能達到最佳用戶體驗感和需求。”俞兆洪也呼吁,金融資本進入產業領域一定要做好產融結合,如果沒有產業服務配套保障,金融服務可能引發巨大風險。
據了解,作為分布式清潔能源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碳銀科技不僅打通了清潔能源產業鏈條的上下游關系,更搭建起產業和金融服務的橋梁,在疫情期間為維護行業正常運營起到關鍵作用。
據介紹,“碳盈協同”平臺聯合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的“光伏貸”服務,打通了C端客戶與銀行的線上端口,通過在線資料審核、視頻面審、合同面簽等,快捷高效地解決了末端客戶的資金周轉難題,避免了疫情期間的線下操作困局。
“在數字化時代,戶用光伏市場發展將在金融端口發生很大的變化,在未來的產業里包括金融服務、供應鏈服務、工程技術服務一定是融合狀態,而不是像原來傳統的線性狀態。”俞兆洪介紹說,碳銀為中小型運營商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核心資源的整合,包括線上標準化的產品技術方案、互聯網+智能化業務管理工具、互聯網+供應鏈、O2O分銷服務體系以及金融增值服務等。碳銀以前客戶從意向的產生到運營商資金的回籠大概是60天,目前全部數字化以后最短的可以縮至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