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蒸發系統實現海鹽生產工藝自動化
據介紹,退休后的林萬湘,帶著兒子一起,把在職期間創制出的制鹽工藝技術、鹽業機械化技術、海水綜合利用技術進一步優化。經過他們十多年的鉆研,“新型海鹽立體蒸發導流塔和太陽池有機結合”問市,并于2019年正式注冊專利。
這是一套利用風能、光伏發電聚熱立體噴霧蒸發導流塔及太陽池流動蒸發系統,蒸發強度比原海鹽灘曬工藝提高15倍以上,節約灘曬面積90%。該系統的結晶工藝能把海鹽產品高度集中,使用管道輸送,集中加工,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勞動負荷,降低了海鹽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質量,實現了海鹽生產工藝自動化。從此,改寫了南方海鹽“靠天吃飯”的歷史。
這套技術不僅讓經濟效益翻番,同時兼具環保價值,通過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實現海水綜合利用,是節能降耗環保的創新技術。
設計出首條室內工廠化海鹽生產線
如果說,“新型海鹽立體蒸發導流塔和太陽池有機結合”是林萬湘技術寶庫里的一粒“珍珠”,那么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海水淡化和海水資源高效綠色綜合利用”技術,則是一頂“皇冠”。
“海水淡化和海水資源高效綠色綜合利用”技術,將幾個截面技術串珠成鏈,形成了一套綜合技術。林萬湘利用這套技術設計出中國第一條室內現代化工廠化海鹽生產線。
據介紹,該生產線有七個效益點:第一個,將海水引入蓄水池里,利用光伏發電產生電能運用于生產,同時在蓄水池可以種植海藻和海洋蔬菜;第二個,海水淡化,淡化后的海水可用于生產和生活用水;第三個,“新型海鹽立體蒸發導流塔”里太陽池流動蒸發制鹵,并在太陽池里養鹵蟲,鹵蟲可凈化提純鹵水,也可做魚蝦類飼料;第四個,熱泵空氣吹溴系統可以產出水產養殖消毒液;第五個,可產出自然結晶高品質海鹽和離子水堿性飲料;第六個,利用廢液、廢渣產出高附加值產品——含腐植酸水溶肥,水溶肥的產值比海鹽產值高100倍;第七個,利用廢渣、廢鹵開發鹽文化旅游項目。
2016年“海水資源高效綠色綜合利用產業化”項目入庫國家海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支撐項目,獲得1600萬元國家資金支持。
有機構開價上億想買斷
該生產線不僅實現了全程室內加工自動化,而且實現了制鹽每一個環節的廢渣、廢液高效綠色綜合利用,并產出經濟效益。傳統的曬鹽工藝,50萬噸海水需用1000畝地,100個人,才能產出1萬噸海鹽,產值在500萬左右。上了這套生產線之后,50萬噸海水只需用50畝地,50個人,便可產出1萬噸海鹽。室內結晶的海鹽品質優,產值可達1000萬元。
目前,該項專利技術于今年6月通過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交易終端進行轉移轉化,受到各方青睞,一個月內就有16家單位聯系對接。
據記者了解,林萬湘于1940年出生于廣西北海,20歲時,被組織派到湛江從事鹽業工作,自此與“鹽”結下不解之緣。他從鹽工干起,電工、機工、車工、焊工、機械設計,到后來的總工程師,成為制鹽業全鏈條精熟工,吃苦耐勞、精益求精,創新制鹽工藝技術十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