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環食之分。簡單的來說,以地球為基點看太陽,日全食是太陽完全被月球擋住,看不見太陽;日偏食是太陽被月球擋住了一側的部分,太陽像月亮的形狀;日環食則是太陽被月球擋住了中間的部分,可觀察到的太陽是一個圓環掛在天空。
光伏電站是將太陽輻射能量轉換成電能的介質。與它的轉換輸出有最直接關系的就是太陽能輻射量的大小。而日環食的發生對地球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太陽能輻射量降低。同理對光伏電站而言,日環食的發生直接影響光伏電站的功率輸出。如2017年8月21日的日全食,當時美國位于日全食帶狀地區的一座70兆瓦的光伏電站在日全食持續過程中完全失去發電能力。巨大的負荷波動對以光伏發電為主的輸電網、發電廠、用電用戶帶來的沖擊是致命的。
微信圖片_20200623221641.jpg
圖1 6月21日我國南疆某光伏電站功率曲線波動圖
如上圖,南疆某光伏電站的功率輸出在日環食處于中心地帶時,實際輸出功率與理論輸出功率的差值在40MW,可見影響之大。
那么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日食對部分依賴光伏發電的配網系統和發電廠收益的影響呢?主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1.對電網調度中心而言,依賴天文預測數據提前計劃性的降低光伏出力限制;降低的出力空間由火電等具有調峰能力的電源彌補,用以保證電網的安全運行。
2.增加電網電源供給的多樣性和電網的聯絡能力,保證電網供能不因其中一兩個種類電源的故障而發生停運事故。
3.對光伏發電廠而言,提前與功率預測廠家溝通,優化短期、超短期、可用功率等各類預測上報數據。對于建設有儲能設施的光伏電站,提前進行儲能工作,日食期間依靠儲能設施保證光伏電廠對電網電力的供應。
4.光伏電廠值班人員在日食期間嚴加注意實際負荷與指令負荷的變化,實時人工進行干預調試,最大程度上降低或避免“兩個細則”中死區合格率的考核;對已經被考核的事項提前再OMS平臺進行免考核申請,避免考核。
結語:
在我國,電網總體的能源供給源種類較多較復雜,雖然光伏發電體量較大,但是電網體量更加龐大,光伏發電僅僅占電網發電量的2.6%,因此日環食對我國整體電網的影響范圍相對有限,但是對有依賴性的局部電網仍有不小的沖擊。相信隨著電網基礎設施和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以及電力系統不斷地技術改革創新,今后光伏對于電網的適應能力及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