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定增申請未獲通過的原因,中利集團僅表示“發審委會議表決,同意票數未達到3票”,而上市公司若想再推進定增,可以在不予核準決定起6個月后重新提交申請文件。
就中利集團定增被否的確切原因以及后續打算,財聯社記者于9月6日致電并發送采訪提綱至中利集團證券部,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公告顯示,2018年12月,中利集團擬非公開發行1.74億股,募資總額不超過16.79億元,其中11.79億元用于“收購中利電子49.14%股權”,收購完成后中利電子稱為其全資子公司,另外5000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中利電子100%股權的估值與中利電子之前被轉讓的估值差異較大。
譬如,萍鄉欣源在2017年5月17日以4955.62萬元受讓中利電子21%股權,當時中利電子整體作價為2.36億元,交易雙方參考中利電子2017年3月末的凈資產(2.36億元)協商作價;而朱永濤在4個月后(2017年9月5日)受讓14.11%股權,轉讓價格2億元,中利電子整體作價高達14.17億元,此次是參考評估值(14.17億元)協商作價。
事實上,中利電子股東在2016年和2017年頻繁變更,當時中利電子的整體評估作價在3.5億元到14.17億元之間,僅僅一年多后(2018年12月),中利集團擬收購中利電子時,中利電子100%股權整體作價相比14.17億元增長七成。
而財聯社記者翻閱定增預案發現,交易對方并未對中利電子未來業績做出承諾。但此次若能順利收購中利電子剩余股權,對中利集團意義重大,2016年-2019年6月末,中利電子一直是中利集團盈利能力名列前茅的子公司。
在中利集團此次定增的評估數據中,預測的中利電子2019年-2023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達14.5%,凈利潤則將從2.11億元漲至3.64億元。
無疑,此次“痛失”中利電子剩余股權后,中利集團的經營壓力仍然很大,其本可以通過并購中利電子剩余股權“輕松”擴大歸母凈利潤。
數據顯示,2018年中利集團營收下滑13.86%至167.26億元,歸母凈利潤為虧損2.88億元;2019年上半年中利集團營收下滑逾兩成至57.35億元,歸母凈利潤下滑逾七成至1301.5萬元,扣非后的歸母凈利潤為虧損1712.83萬元。
江蘇一位券商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根據交易所相關規定,中小板上市公司若連續兩年凈利潤為虧損,將會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即披星戴帽,股價日漲跌幅限制為5%,此后只需要消除引起披星戴帽的特定風險因素即可摘星脫帽,如因連虧兩年被*ST,第三年扭虧就能摘星脫帽。
而紅岸風險挖掘系統顯示,中利集團2018年的財務粉飾得分為71.75,處于“風險”狀態,財務危機得分也處于“風險”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