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行業發展史,有太多掀起一輪熱潮后便逐漸淡出視線的“新技術”:比如天價硅料時期出現的冶金法多晶硅、砷化鎵電池+高倍聚光系統、1366 的熔融硅片技術等。然而,近年來真正談得上成功“顛覆”、并對產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變化,也僅有金剛線切割對砂漿切割的替代這一項。
光伏產品的終端應用場景是一個設計壽命 20 年以上、投資回收期可長達 10年以上的公用事業屬性行業,這意味著終端投資者擁有天然的低風險偏好,同時也對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造成了天然的阻力。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結合產業發展史中的各種案例,一項光伏產業中的新事物,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工藝要實現快速推廣,只有兩條途徑:第一,這種提效降本方案不會顯著改變產品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即可靠性無需實證環境下的長期驗證;第二,這種變化能夠帶來產品性價比的顯著提升,即理論投資回收期大幅縮短,令終端投資者愿意為此承擔一定的風險。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政策調整、執行效果低于預期;產業鏈價格競爭激烈程度超預期;盡管短期政策落地將促使產業鏈開工逐步恢復正常,并在一定程度上修復市場情緒,但光伏產業鏈結構性產能過剩仍然是不爭的事實。如果需求回暖不及預期,或后續有預期外的政策調整,都將對產業鏈產品價格及相關企業盈利能力帶來不利影響。
(作者系國金證券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