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彭博新能源財經在北京召開發布會,直接將燃煤發電列為頭號消滅對象——到2030年,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將低于火電;到2050年,全球發電量的一半將來自風電、光伏,隨著儲能技術的發展,可再生能源將在未來電力系統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彭博新能源財經指出,目前全球能源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其中歐洲的轉型尤為迅猛。到2050年,歐洲風電、光伏滲透率將達到80%,引領全球。相比之下,中國的47%、美國的34%都稍遜一籌——“中國的煤電、美國的氣電減緩了兩國的轉型步伐。”《NEO報告》首席作者Seb Henbest說。
此前,在2015年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領導人達成共識,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為此,締約方將努力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控制碳排放強度。Seb Henbest指出,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的電力系統都在朝清潔化方向轉變。
同時,隨著電動汽車、儲能的應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得到了更多保障,關于“電動汽車是否真正低碳環保”的爭論可以終結。“隨著電動汽車數量增加,晚間低谷時段的用電量將有所提升,這對電力系統調峰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彭博新能源分析師欒棟說。
與之相對應的是儲能電池產業的繁榮。彭博新能源預計,到2025年,全球電池產能將比目前增加2倍左右,超過1000GWh,其中62%在中國。顯然,這對于部分地區調峰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預計部分市場風電、光伏滲透率有望超過80%.”
關于燃煤發電的未來,彭博新能源強調,這是一個被可再生能源、燃氣發電全面擠壓的時代。無論在中國、印度,還是在美國、歐洲,都無可避免。“唯一的區別在于,燃煤發電裝機何時達峰。”
對中國市場而言,煤電將在2025年左右經歷歷史轉賬,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逐年降低,在很多地方已經低于燃煤發電;另一方面,現有燃煤發電機組退役后,主管部門在審批新建煤電時會更加嚴格。欒棟表示,預計到2027年,中國煤電發電量將達峰,之后會由風電、光伏挑起未來電力系統的大梁。
談及特高壓及跨區輸電,欒棟指出,中國的特高壓輸電能力和規模在全球首屈一指,到2030年可達717TWh,幫助電力系統集中化發展。“盡管分布式能源在未來若干年內也可以取得高速增長,但集中化發展是電力系統演變的主旋律。”他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