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企業A已經將此事訴諸法律程序。
這一通“貍貓換太子”的操作簡直讓人目瞪口呆,業內某第三方檢測機構專業人士告訴記者,這樣的現象在以往電站檢測過程中也遇到過多次,一般是EPC施工方在不同項目間串貨,或者將正品組件高價倒賣出去,再用貼牌假組件以次充好。
事實上,即便成熟規范的集中式光伏電站也會遇到類似問題,更何況分布式光伏電站規模較小且較為分散,管理流程繁瑣。隨著更多的企業跨界投資分布式光伏電站,尤其是競價大背景帶來的收益率壓力,使得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質量與規范問題可能會再次凸顯。
分布式市場:組件、電站質量需重視
“實際上,EPC偷換組件的情況相對比較少見,更多的情況是由于業主方不專業,總包方或供貨方故意欺瞞、鉆空子,以冒牌組件、二手組件、次級組件等糊弄業主。”上述專業人士補充道。
這顯然不是一家之言,業內資深人士李明告訴光伏們,“現在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質量問題很多,尤其在今年補貼更低的情況下,難免有人為了降低建設成本而不顧電站質量。除了貼牌組件外,市場上還有一些功率特別低的組件產品,成本非常低,像230W的組件價格只有1.4元/瓦左右。但是這顯然有違工信部制定電池組件市場準入轉換效率的初衷,也不利于產業進步和規范優質產品。”
所謂貼牌假組件,即一些小廠商的產品貼上一線大廠的牌子,冒充大廠的產品,或者將幾年前已經淘汰的低功率組件重新換個銘牌,實際功率與標稱功率不符,這樣的產品雖然價格便宜,但性能較差,容易發生故障,最重要的售后往往也沒有保障。
李明表示,“除了組件以外,其他諸如次品電纜、劣質支架的問題同樣存在,后期售后服務、電站運維等也沒有保障。分布式市場還存在著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渠道管控比較亂,可以從各種渠道買到產品,很難做到所有產品都有跡可循。也許現在問題還沒凸顯出來,但是再過幾年,到時候出現故障可能很難找到售后,最終還是業主方承擔損失。”
隨著國內光伏補貼競價逐步落實,下半年分布式市場和戶用市場將迎來新一輪的建設熱潮,在有補貼項目和平價項目的共同支撐下,預期分布式光伏仍將成為國內光伏市場的主要發展方式。而在分布式光伏市場里,因業主方的行業背景的差異,對產品質量的辨別能力也有所差別。
李明建議,“首先一定要找第三方監理單位駐場監造。一些大的投資商對質量管控是非常嚴格的,比如從組件到貨、安裝、系統一直到并網,會請第三方全程監造。但是對一些小企業而言,這樣做的成本相對比較高,那么至少要請第三方或技術服務方做一次技術盡調,對工程質量進行驗收,包括產品質量、組件隱裂情況、系統效率、工程和電氣的基本測試等,出具報告然后進行消缺整改。”
除了第三方的重要性以外,業主或投資商也必須明白一點,不可一味地追求低成本而忽視了產品質量,尤其在競價模式下產品價格顯得格外敏感,更需要注意產品質量問題,避免踏入所謂超低價產品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