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前后,抗PID證書最為火爆;
2014年前后,蝸牛紋證書很是重要;
2016年前后,領跑者認證最受關注;
2017年中期,BIS認證煩人還折騰…
當時間進入21世紀10年代末的2019年,是什么認證讓你不得不做?
它就是PERC組件高溫光熱衰減測試!
就像當年的PID、LID一樣,首張LeTID測試報告是6月份最火熱的新聞:
回顧1:晶澳單晶PERC組件成為首款通過TÜV南德LeTID測試方案
6月5日,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TUV南德意志集團(以下簡稱“TÜV南德”)于第十三屆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展覽會暨論壇(SNEC)上宣布,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澳”)單晶PERC組件在經過兩輪LeTID 總計324小時的循環序列測試后,衰減值符合低于1%的標準,成為首家順利通過TÜV南德LeTID測試評估方案的光伏組件企業。
回顧2:通威P型硅疊瓦雙面雙玻獲TÜV北德LeTID測試證書
6月4日,第十三屆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展覽會暨論壇(SNEC)上,TÜV北德展臺舉行了隆重的發布儀式,通威太陽能研發的疊瓦雙面雙玻組件獲得由TÜV北德集團簽發的全球首張P型硅疊瓦雙面雙玻認證證書,同時,還獲得LeTID測試證書。
回顧3:6月4日,上海SNEC展會期間,隆基、天合、協鑫、正泰、晶科等五家光伏行業頂級組件制造商成為全球首批獲得基于TÜV萊茵內標 2 PfG 2689/04.19的 LeTID測試證書的企業。
其實,在六月SNEC之前,已經有企業開始尋求權威第三方機構開展LeTID測試。
回顧4:2019年1月29日,晶科能源宣布其委托中國科學院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和風力發電系統質量檢測中心,對公司產線上隨機抽取的P型PERC單晶和N型單晶產品進行LeTID(Light elevated Temperature Induced Degradation)測試,兩款產品在測試中均表現亮眼,展示出晶科產品不俗的抗LeTID性能。
本次電池LeTID測試參考了即將發布的IEC 63202-1測試標準中的方法,該標準由IEC/TC82的電池工作組召集人晶科能源副總裁金浩博士主編。
回顧5:018年12月消息,韓華新能源近日確認在由Fraunhofer中心針對太陽能晶硅電池(以下簡稱CSP)所進行的光照和高溫誘導衰減(LeTID)測試中,其領先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系列展示出卓越的性能。
經德國Fraunhofer CSP測試,發現在高達75°C的高溫測試條件下,韓華新能源的組件功率損失可忽略不計。韓華新能源的半切電池單晶組件Q.PEAK DUO和高效多晶Q.PLUS組件在所測試的九款組件(包括七款單晶硅和兩款多晶硅組件)中,相較其他各種領先的太陽能品牌企業所生產的組件,展現出市場領先的抗LeTID性能。最終測試包括兩組批次共計18款組件。
關于LeTID測試,不知不怪,不繼續往下閱讀,那才怪!
第三方測試,不是認證,只是報告!
TÜV三大機構,集中在SNEC期間發布首張LeTID測試證書的信息,可見LeTID測試作為一項新技術的重要性。細心的你或許發現,這三家機構發布的都是測試證書,并不是我們常說的第三方認證證書,這是什么原因?
很簡單,就像當初的南德率先推出抗PID測試一樣,行業尚未有一個統一的測試標準和判定方法。
各個機構目前依據的都是各自的內部標準(或測試規范),在此標準發布前,國際上正式的LeTID測試標準尚為空白。PI-Berlin在對于這項測試的研究較多,目前通行的該實驗室測試條件是按照第二版IEC 61215-2:組件LETID檢測草案(根據MQT 23.1)的要求,將樣品暴露在75°C的環境箱暗室中,在標準測試條件下施加最大功率點的正向電流。重復測試162小時,直至穩定。如果功率降低小于額定功率的1%,則認為組件穩定。
由于IEC 61215-2仍是草案,對于一些測試條件,各參與機構仍有爭議,因此實際測試過程中,各測試機構與組件廠商對于LeTID的測試參數與條件也存在較大差異,導致測試結果難以相互比對;此外,現有LeTID測試中的多次出箱功率測試不僅增加測試成本與時間,也會影響LeTID自身的衰減過程,使廠商對于該項測試結果評估產生偏差。
因此,和抗PID測試一樣,在統一的標準出臺之前,無論是中科院太陽能光伏檢測中心、Fraunhofer這些第三方實驗室,還是TÜV南德、北德、萊茵這些第三方認證機構,都不能頒發第三方認證證書,只能出具第三方測試報告。
為何LeTID如此受人關注?不知不怪,不繼續往下閱讀,那才怪!
前兩天,光伏測試網發布了關于PERC光衰,這個說法還算中肯?詳細講述了較早開始研究LeTID的德國PI-BERLIN實驗室對于PERC光熱衰減的一些看法。LeTID現象不是近年才發現,而是近一兩年來當高效單晶PERC變成一種標準產品開始火熱,讓LeTID備受關注。
2019年1月初,阿特斯集團公司發布新聞宣布,公司已經成功向全球市場累計交付2.6吉瓦阿特斯抗LeTID高效PERC組件。
LeTID (Lightand elevated Temperature Induced Degradation),業界稱為“光照和高溫誘導衰減”,或者叫“光熱衰減”。名稱有些拗口,但是值得大家花些時間去了解它,因為它會極大地影響你的太陽能組件和電站發電性能。
晶科能源副總裁金浩博士評論道:“組件端的LeTID主要是由電池片衰減引起的,電池效率衰減實際包含了電池片LID和LeTID兩部分。
隆基發布的“LeTID解決方案” 稱:LeTID現象具有普遍性。其普遍性體現在不同的硅材料和電池結構都有可能發生LeTID,對于產品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這又突出了LeTID的復雜性。
H.a.l.m公司Klaus Ramspeck的研究表明:用單晶或多晶硅制作的電池,在20小時測試后,單晶PERC電池衰減最大,達到3%,主要由于BO-LID引起,其次是多晶PERC,準單晶PERC和單多晶常規BSF電池。在300小時測試后,多晶PERC光衰大于5%,多晶BSF約3%,鑄造單晶約2%,最終單晶PERC衰減在1.5%左右,單晶BSF在1%以下。因為單晶因BO-LID硼氧復合體損失的效率在75℃以上會緩慢再生,效率逐漸恢復。
光伏行業對LID(Light Induced Degradation),也就是“光致衰減”現象已經很了解。通常情況下,只要光伏組件暴露在陽光下就會發生LID(光致衰減),在短時間(幾天或幾周)內就能達到飽和的衰減。行業對于LID(光致衰減)的研究也已經非常充分,產生機制也獲得一致認可,主要是硅材料內的硼氧缺陷。
然而LeTID衰減機制不同,它通常發生在光照和高溫(> 50°C)兩個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并且LeTID對于PERC組件的發電量影響很大。PERC組件在實驗室的測試條件和電站實際工作環境中都存在LeTID(光熱衰減)現象。在組件工作溫度超過50°C時,不論是單晶還是多晶PERC組件都會發生LeTID(光熱衰減),衰減率最高可達10%。
根據PI-BERLIN的研究分析,在德國戶外氣候環境下,LeTID通常需要10年會顯著發生;在塞浦路斯戶外氣候條件下,通常需要4年會顯著發生。
對于一個資本運營的電站來說,四年正是成本即將完成回收,運營穩定,等待更大產出或是待價而沽的轉讓時機,這時候如果突然發生大面積的LeTID,對投資者無疑是晴天霹靂!
對于一個資產回報的電站來說,十年正是回收完成本,坐享其成的時候,等待著新的現金流以進行新的投資,這時候如果突然發生大面積的LeTID,或許連供應商都無法找到,更不用說施工方、運維方,沒有任何人會對這個問題負責!
你是否已經汗毛林立,頭皮發麻?
你是否感覺到有必要從本文之初再重頭細讀一遍?
好在,各國的研究機構已經開始重視這一問題,無論是中科院的光伏實驗室,還是Fraunhofer,PI-Berlin,TÜV各機構。接下來這兩年的第三方認證,必然是LeTID的天下。
根據之前的領跑者認證消息,中科院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和風力發電系統質量檢測中心是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領跑者認證簽約實驗室,相信,不久的將來,LeTID做得好,才是真正的行業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