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日上午,由正泰新能源發起的“錦繡光伏”媒體訓練營一行(以下簡稱“錦繡光伏行”)從全國各地出發,前往共同的目的地——包頭。本次訓練營集結了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上海太陽能學會、清華大學社科院、新華網、新浪財經、浙江日報、中國改革報、光伏們等眾多行業同仁和媒體老師,20多人的隊伍歷時四天,從沙漠戈壁到田園牧歌,跨越2000多公里,驅車超過20小時,只為親臨項目地感受正泰所提倡的“錦繡光伏”中“鮮為人知”的內涵。

01
無邊沙漠中的“藍海”
——庫布齊沙光互補電站

錦繡光伏行第一站坐標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庫布齊沙漠,這里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曾是北京的風沙源之一,而近幾年卻格外的寧靜平和。自2012年起,正泰新能源攜手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在庫布齊累計建設了310MW沙光互補電站,實現治沙面積2.5萬畝,這也是中國首個治沙光伏項目,可謂創新領跑、惠民利國。如今這里空氣清新,荒地逐漸變為綠洲,可以養雞、養鴨、甚至養羊,板下、板間種滿了甘草、苜蓿、楊柴等優良藥材,和大片耐寒、耐旱、耐鹽堿的牧草。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庫布齊光伏電站項目發電量超過5.5億度,相當于一年節約標準煤約 10.33 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8.61萬噸、二氧化硫約9390噸、氮氧化物約4695噸、粉塵約8.5萬噸,節約用水56.34萬噸。

在沙漠上建電站并非易事,而沙光互補電站能帶來的好處也絕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據正泰新能源庫布齊電站負責人徐生虎介紹:“光伏電站可降低風速1.5m/s,每年可減少蒸發量 800mm,光伏板能夠遮光擋風,板下種植采用了微噴、膜下滴灌、滲灌等多種節水技術,比常規沙漠種植及灌溉模式節約用水90%以上,提高植物成活率30%以上?,F在土壤肥力正在逐年增加,光伏項目壽命期結束后,土地將從荒沙變成良田。”

牧民楊鳳祥
光伏電站修復沙漠生態、生產清潔電力的同時,還能實現精準扶貧,通過提供組件清洗、園區養殖等工作機會為周邊貧困的牧民帶來持續的經濟創收,年營業收入不低于3.5萬元。“自2018年搬入園區,我已經種植了100畝玉米和20畝苜蓿,雞鴨鵝雖然只有幾百只,但預計明年將達到3000-5000只,年收入超過十萬。” 現已56歲的楊鳳祥便是庫布齊沙漠光伏電站的受益人,回想以前的生活滿是感慨:“以前我們騎著馬不敢離開前面的人100米,否則駱駝的腳印便一點也看不到,而現在附近基本沒有更大的風沙。”
行業專家觀點
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何繼江博士及其“能源轉型考察團”一行也來到庫布齊電站項目考察,并對電站“社會+生態+經濟”的模式予以肯定,認為這不僅能增加電站本身產生的價值,更能對環境、對周邊牧民的生活帶來質的改善。

何繼江博士
同時,何博士倡導將來光伏應該和治沙更好地聯系到一起。將來對光伏項目的補貼應該以創造生態效益為標準,對于能夠創造生態效益的項目要給予更多的支持。而沙漠光伏不僅能夠有效治理沙漠,也能夠實現良性循環,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02
執情懷深耕三產融合 攜光伏打造田園牧歌
——江山農林光互補電站
從內蒙古庫布其轉戰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錦繡光伏行到達行程第二站:正泰江山200MW林農光互補電站。項目地位于浙閩贛三省交界處,毗鄰世界自然遺產江郎山旅游景區,可謂奇山秀水,生態富美。

江山電站是國內少數較大規模的農林光互補地面電站之一,占地6300畝,年均發電量2億度,可滿足江山市 10 萬戶家庭、40 萬人全年生活用電需求。運營25年,可減少碳排放453萬噸,節約標準煤163萬噸、節水 912 萬噸。同時,江山電站踐行惠民利國的價值理念,按照“三產融合,三位一體”的發展理念開發建設,在打造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的同時,同步建設華東地區大規模中草藥種植基地。經過3年的拓荒治理,曾經的荒土地變為良田,成為當地工業觀光和生態旅游的“新名片”。

正泰農業公司曹解洪
針對中草藥種植基地的建設,正泰成立了專門的農業公司,聘請了浙江省中藥材產業專家庫專家、江山中藥材產業協會會長李潮等專家顧問,全程深入參與江山項目地的中草藥種植。在專家團的帶領下,光伏板下大規模種植了鐵皮石斛、芍藥、覆盆子、白術、金線蓮等適應當地環境的中草藥植物。同時,正泰成立光伏農業研究院,匯聚南北方各類農業資源。經過氣候與土壤的分析改良,項目地已規劃建成“四個一”:一千畝中草藥、一千畝蔬菜、一千畝獼猴桃、一千畝油茶干糧。據正泰農業公司負責人 曹解洪介紹:園區雇用當地農民進行種植養護,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并幫助近千戶農民實現增收。在正泰和當地農戶悉心管理下,園區蔬菜、藥材基地入圍了浙江省農業農村廳2018年度種植業“五園創建”省級示范基地名單,并獲評省級放心菜園。“光伏蔬菜堅持有機種植,油茶的果實可以榨油,這些農產品每天都配送到正泰的食堂,讓3萬名員工都能吃上放心菜。” 曹解洪驕傲地說道。

農業專家觀點
作為農學資深專家的李潮老師,他認為農光互補的社會效益遠遠大于經濟效益,且不能更不該簡單地用經濟收益來衡量。農業投入是一種情懷,農業的出路在于三產融合。農業與光伏的結合應以生態為重,生產清潔電力的同時不破壞自然環境且能有機融合,拓荒還耕形成有效的生態治理,成立農業公司進行科學地改良、種植和加工,并市場化地解決消納問題讓正泰員工吃上放心菜,這其中折射出的是正泰濃厚的人文情懷,也是正泰人立足發展國內標桿光伏農業的氣魄。

農業專家李潮
03
設計引領,帶動光伏建筑一體化
——家德家居BIPV項目
錦繡光伏行最后一站落腳浙江龍游家德家居屋頂4.7MW光伏發電項目,正泰新能源作為工程EPC總承包及后期電站運維方,從始至終把關電站的設計運營情況。該項目大部分采用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這是一種可代替屋頂的分布式光伏技術,利用該技術替代傳統工業廠房屋頂,不僅可以為業主帶來發電收益,還可為其省去廠房屋頂(傳統彩鋼瓦)的投資、維修、更換等額外費用,減少建筑物的整體造價,從而產生新的價值,可謂開源節流。

項目平均每年發電量450萬度電,可滿足龍游縣約2250戶城市家庭、近9千人全年用電需求。與傳統火力發電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575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960噸。BIPV項目減少了屋面荷載,安全性能高,防腐性能強,使用年限可達20年以上(彩鋼瓦使用年限10年左右),更利于光伏電站的運行管理。
建筑專家觀點
盡管發展迅猛,但目前國內分布式光伏的主流形式仍然是BAPV(指在現有建筑上安裝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BIPV現階段裝機依然偏少,整個行業依然處于探索階段。對此,浙江省綠建協會秘書長朱鴻寅認為:“新建建筑裝光伏,要從集成技術的源頭,從設計師的源頭,從標準的源頭去挖掘。首先一定要集成,無論是建筑面還是屋頂;其次要關注哪幾種建筑性質比較適合做,通過設計引領帶動光伏和建筑一體化,滿足建筑安全與美學要求。如果能說服實操建筑師讓光伏屋面相結合,那BIPV一定有著寬廣的天地。在集成設計和標準的運用方面,我們可以一起在杭州市進行一些探索。“

光電建筑一體化應用研討沙龍
十年春秋十年耕耘,光伏行業不知不覺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吃、住、行中:享受著來自農光互補園地的“放心菜”,在節能減排的寫字樓或小區生活辦公,感受著生態光伏帶來的宜人氣候和別樣風景。正泰新能源“第一屆‘錦繡光伏’媒體訓練營”活動在一片美好的暢想中落下帷幕,光伏的受益沒有局外人,光伏的發展同樣需要每一個心懷陽光的人大力支持,正如清華大學“能源轉型考察團”所倡導的“每人1kW光伏”,讓我們一起踏夢前行,合筑錦繡光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