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收益能漲18%!用電=賺錢,這門“新生意”真有這么好?
光伏產業網訊
發布日期:2025-07-02
核心提示:
一年收益能漲18%!用電=賺錢,這門“新生意”真有這么好?
這兩年,虛擬電廠在國內可謂是風生水起。
近期,多?。ㄉ虾?、廣東、浙江、陜西、四川等)發布虛擬電廠建設運營實施方案以及虛擬電廠實施細則等,從市場準入到運營規范形成完整政策鏈條。
今年,來自安徽的宣城全域虛擬電廠成功代理分布式光伏參與綠電中長期交易,上海緊隨其后,揭牌成立上海市虛擬電廠管理中心;江蘇已公示8批次共25家虛擬電廠注冊主體,山東目前已建成20家虛擬電廠。
這也就意味著這場虛擬電廠注冊大戰新基建的競賽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試點進行,各地政府和企業紛紛摩拳擦掌,意圖在這片藍海中分得一杯羹。
電費高、限電頻繁、新能源消納難……工商業用戶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戰。虛擬電廠(VPP)這個“概念”,作為“云端電廠”,通過聚合分布式光伏、儲能、充電樁等資源,讓企業既能降低用電成本,又能參與電網調節“賺錢”。

用電也能賺錢!它到底如何盈利?
虛擬電廠能夠動態響應市場信號,在動態電價市場中自行捕捉“負電價”時段進行充電,在高價時段進行放電來實現類似峰谷套利的收益。
它的盈利模式遠比傳統"峰谷套利"復雜多元,它顛覆了傳統電力消費的"成本中心"定位,將其轉變為"盈利中心"??胺Q電力市場的"套利大師"。讓我們揭開其暴利面紗:
①現貨市場高頻交易:
廣東某聚合商整合23個儲能電站,單日捕捉16次套利窗口,年收益率從12%躍升至18%。
②需求響應補貼:
上海松江實時響應補貼6元/kWh,深圳計劃提升至8元/kWh,如果按照這個補貼機制進行,單次響應收益可超500萬元。
③輔助服務市場:
山西虛擬電廠規模突破200萬千瓦,其參與調頻市場收益率達投資成本的15%,已結算電量3.84億千瓦時。
④能效管理分成:
浙江工業園區接入空調負荷,年度收益超百萬元,覆蓋用電成本30%以上。
⑤綠證與碳交易:
宣城虛擬電廠代理分布式光伏參與綠電交易,額外收益可提升15%。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虛擬電廠可通過毫秒級響應能力,在電力現貨市場中實現"閃電套利"。
廣東某50MW/100MWh儲能電站測算顯示,利用虛擬電廠進行現貨交易,年收益率可從12%躍升至18%;
山東某虛擬電廠聚合21家企業可調節負荷,在電網缺電時減少用電,每小時最高獲利2000元;
這些成功案例生動詮釋了虛擬電廠驚人的資本效率以及如何將用電行為轉化為創收機會。
從“強制限電”到“市場化激勵”的轉型
2025年4月,國家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發展的指導意見》,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2027年全國調節能力達2000萬千瓦,2030年突破5000萬千瓦——相當于5個三峽電站的靈活調峰能力。

從國家級政策定調明確表示虛擬電廠可參與電力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市場,其核心機制即:
1.填谷響應補貼:
鼓勵企業在負荷低谷時段增加用電,補貼標準2-4元/kWh(如浙江武義)。
2.削峰響應補貼:
電網缺電時減少用電,補貼6元/kWh(如上海松江實時響應)。
固然,也有地方進行政策創新的。如廣東:虛擬電廠可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填谷響應補貼2元/kWh,實時響應補貼6元/kWh,需求響應補貼從尖峰電價損益中列支,其近期出臺的《廣東虛擬電廠運營管理實施細則(試行)》也打響了廣東省虛擬電廠注冊的起跑令,標志著廣東省虛擬電廠商業化運營正式啟動。
山東:虛擬電廠按聚合資源類型分為發電儲能類(#1機)和負荷類(#2機),負荷類可參與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市場,調節收益覆蓋用電成本。
補貼邏輯升級從“按量補貼”到“按效果付費”:例如,上海松江要求企業響應誤差率需控制在±30%以內,實際調節量達90%-110%可獲額外激勵。江蘇、浙江等地探索虛擬電廠跨省參與電力市場機制,進一步放大補貼收益。
然而,在行業高歌猛進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保持清醒認識。標準缺失、盈利模式單一和網絡安全風險是當前面臨的三大挑戰。
全國僅有兩項虛擬電廠國家標準,《虛擬電廠技術導則》仍在起草中,導致設備接入往往需要定制開發,增加了運營成本。
75%的項目仍依賴需求響應補貼,在山西現貨市場試點中,虛擬電廠僅作為"價格接受者",自主定價權有限。更令人擔憂的是,2024年某試點曾遭遇黑客攻擊,導致380家企業用能數據泄露,信息安全防護刻不容緩。
但虛擬電廠的發展前景令人振奮,短期來看,補貼機制將持續深化,深圳計劃將實時響應補貼提升至8元/kWh;氫能+虛擬電廠、車網互聯等創新模式正在興起。
中長期而言,隨著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形成,虛擬電廠跨區域交易將成為常態,外資企業加速布局,行業生態將從"單一響應"向"綜合能源服務"轉型升級。
所以虛擬電廠這個能源界的“元宇宙”已不再是"要不要參與"的選擇題,而是"如何搶占先機"的必答題。
對于有志于此的企業來說,現在正是入場的最佳時機——畢竟"虛擬電廠是培育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近期,多?。ㄉ虾?、廣東、浙江、陜西、四川等)發布虛擬電廠建設運營實施方案以及虛擬電廠實施細則等,從市場準入到運營規范形成完整政策鏈條。
今年,來自安徽的宣城全域虛擬電廠成功代理分布式光伏參與綠電中長期交易,上海緊隨其后,揭牌成立上海市虛擬電廠管理中心;江蘇已公示8批次共25家虛擬電廠注冊主體,山東目前已建成20家虛擬電廠。
這也就意味著這場虛擬電廠注冊大戰新基建的競賽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試點進行,各地政府和企業紛紛摩拳擦掌,意圖在這片藍海中分得一杯羹。
電費高、限電頻繁、新能源消納難……工商業用戶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戰。虛擬電廠(VPP)這個“概念”,作為“云端電廠”,通過聚合分布式光伏、儲能、充電樁等資源,讓企業既能降低用電成本,又能參與電網調節“賺錢”。

用電也能賺錢!它到底如何盈利?
虛擬電廠能夠動態響應市場信號,在動態電價市場中自行捕捉“負電價”時段進行充電,在高價時段進行放電來實現類似峰谷套利的收益。
它的盈利模式遠比傳統"峰谷套利"復雜多元,它顛覆了傳統電力消費的"成本中心"定位,將其轉變為"盈利中心"??胺Q電力市場的"套利大師"。讓我們揭開其暴利面紗:
①現貨市場高頻交易:
廣東某聚合商整合23個儲能電站,單日捕捉16次套利窗口,年收益率從12%躍升至18%。
②需求響應補貼:
上海松江實時響應補貼6元/kWh,深圳計劃提升至8元/kWh,如果按照這個補貼機制進行,單次響應收益可超500萬元。
③輔助服務市場:
山西虛擬電廠規模突破200萬千瓦,其參與調頻市場收益率達投資成本的15%,已結算電量3.84億千瓦時。
④能效管理分成:
浙江工業園區接入空調負荷,年度收益超百萬元,覆蓋用電成本30%以上。
⑤綠證與碳交易:
宣城虛擬電廠代理分布式光伏參與綠電交易,額外收益可提升15%。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虛擬電廠可通過毫秒級響應能力,在電力現貨市場中實現"閃電套利"。
廣東某50MW/100MWh儲能電站測算顯示,利用虛擬電廠進行現貨交易,年收益率可從12%躍升至18%;
山東某虛擬電廠聚合21家企業可調節負荷,在電網缺電時減少用電,每小時最高獲利2000元;
這些成功案例生動詮釋了虛擬電廠驚人的資本效率以及如何將用電行為轉化為創收機會。
從“強制限電”到“市場化激勵”的轉型
2025年4月,國家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發展的指導意見》,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2027年全國調節能力達2000萬千瓦,2030年突破5000萬千瓦——相當于5個三峽電站的靈活調峰能力。

從國家級政策定調明確表示虛擬電廠可參與電力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市場,其核心機制即:
1.填谷響應補貼:
鼓勵企業在負荷低谷時段增加用電,補貼標準2-4元/kWh(如浙江武義)。
2.削峰響應補貼:
電網缺電時減少用電,補貼6元/kWh(如上海松江實時響應)。
固然,也有地方進行政策創新的。如廣東:虛擬電廠可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填谷響應補貼2元/kWh,實時響應補貼6元/kWh,需求響應補貼從尖峰電價損益中列支,其近期出臺的《廣東虛擬電廠運營管理實施細則(試行)》也打響了廣東省虛擬電廠注冊的起跑令,標志著廣東省虛擬電廠商業化運營正式啟動。
山東:虛擬電廠按聚合資源類型分為發電儲能類(#1機)和負荷類(#2機),負荷類可參與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市場,調節收益覆蓋用電成本。
補貼邏輯升級從“按量補貼”到“按效果付費”:例如,上海松江要求企業響應誤差率需控制在±30%以內,實際調節量達90%-110%可獲額外激勵。江蘇、浙江等地探索虛擬電廠跨省參與電力市場機制,進一步放大補貼收益。
然而,在行業高歌猛進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保持清醒認識。標準缺失、盈利模式單一和網絡安全風險是當前面臨的三大挑戰。
全國僅有兩項虛擬電廠國家標準,《虛擬電廠技術導則》仍在起草中,導致設備接入往往需要定制開發,增加了運營成本。
75%的項目仍依賴需求響應補貼,在山西現貨市場試點中,虛擬電廠僅作為"價格接受者",自主定價權有限。更令人擔憂的是,2024年某試點曾遭遇黑客攻擊,導致380家企業用能數據泄露,信息安全防護刻不容緩。
但虛擬電廠的發展前景令人振奮,短期來看,補貼機制將持續深化,深圳計劃將實時響應補貼提升至8元/kWh;氫能+虛擬電廠、車網互聯等創新模式正在興起。
中長期而言,隨著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形成,虛擬電廠跨區域交易將成為常態,外資企業加速布局,行業生態將從"單一響應"向"綜合能源服務"轉型升級。
所以虛擬電廠這個能源界的“元宇宙”已不再是"要不要參與"的選擇題,而是"如何搶占先機"的必答題。
對于有志于此的企業來說,現在正是入場的最佳時機——畢竟"虛擬電廠是培育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