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整合浪潮:天合光能、陽光電源、華為、特變、正泰等巨頭開啟光伏全域技術時代
光伏產業網訊
發布日期:2020-05-13
核心提示:
第三次整合浪潮:天合光能、陽光電源、華為、特變、正泰等巨頭開啟光伏全域技術時代
從“1+1”到“1+N”
對于光伏而言,兩年一個小周期。
2018年3月21日,常州。高紀凡在現場嘉賓大多懵懂的情況下,宣布天合光能推出“天合智能優配”方案。
這套方案有三大核心:設備優選、系統優配和智能互聯。
設備優選是聯手華為、陽光電源和天合旗下的跟蹤支架企業Nclave推出整體解決方案,甄選頂尖的光伏核心設備-天合光能高效組件、歐洲品質跟蹤支架和業內一流逆變器。
而從系統優配則打破了行業的常規認知:通過硬件端的優化匹配及軟件端的算法集成,提高發電量和系統穩定性,減少BOS物料消耗,從而有效降低度電成本。同時, 一站式解決方案減少采購環節,提高整體服務效率。
智能互聯帶來的改變則更加明顯:
通過設備端邊緣計算,數字化運維管理系統以及云平臺的智慧互聯,深度挖掘、分析和處理龐雜的運維數據,優化運行模式,保障系統平穩高效。最為明顯的一個例子是雙面組件+跟蹤支架的方案,在經過智能計算后,改變了原來行業常規的太陽位置跟蹤算法,而是設定了新的跟蹤曲線。
做為光伏組件企業的老大哥,天合一直走在行業前面,率先推行抗PID、雙玻、半片等技術,推什么火什么,眼光長遠。由于走在行業前沿,做為帶頭人的天合光能并不一定是最大的受益者。
優配團隊也是如此,業內大多數人都在問:優配到底是什么?兩年來,天合的優配團隊對外走訪了大量的業主單位、EPC和設計院,但由于市場對于優配理念完全沒有準備,以及2018年下半年光伏政策突然變化,優配在部分項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在業內卻仍然形成不了主流。
某光伏電站投資業主告訴Solarbe索比光伏網:“在限制發電小時數的西部地區,我們用再好的技術都沒有用,多的電發不出來,還不如選擇BOS成本最低的設計方案。”
而國內電站環節由于手續繁多,地方關系錯綜復雜,國企往往選擇收購已建成電站或購買“路條”。這種情況下,收購方由于收購目標不確定,不會考慮技術優化,而建設與開發方則更加會選擇常規方案。
但兩年后,新的周期來臨,這種優配模式進入了收獲期。
光伏產業面臨平價大考,好的光照和土地資源都被前些年的項目搶占,習慣了十幾年的以組件降價做為降本推力的下游企業……這些都讓2020年的光伏工作非常艱難。據Solarbe索比光伏網的智新咨詢行業摸底,目前對于國內市場,部分組件與逆變器企業只求走量,攤薄邊際成本,再從海外市場中尋求利潤。
可是由于疫情影響,海外出口受影響已是必然,給光伏企業帶來了雙重壓力。
某200MW西部電站由于地形復雜、光照不好,常規方案算出需要組件降至1.3元/W才有可能達到收益率目標。而4月光伏組件的價格在1.6元以上,即使隨后隆基、通威兩次下調硅片與電池價格,但組件價格離1.3元/W也還非常遙遠。
天合光能的優配咨詢團隊了解到情況后,為其在現有組件、逆變器等零部件的價格體系下,打造了“以210、166組件為主,跟蹤支架為輔”的優配方案,是整個項目收益率從達不到預期的6.7%,提升至7.1%。如果全部采用485W組件,收益率可達到7.7%,但考慮到目前210產能剛開始發力,所以團隊推薦了兩款不同的組件搭配使用。
據天天合光能中國區負責人曾義介紹,早在中環股份在2019年8月16日推出210mm超大硅片時,天合光能就計劃推出相應尺寸的組件,后進度延期至2019年9月,與此同時,優配團隊發現更大尺寸的組件需要產業鏈級別的配套,于是和設計院與逆變器等各環節的企業精心打磨數月后,于2020年1月22日正式發布210組件及相應的解決方案。
常規解題思路無論如何都達不到要求的時候,更宏觀視角和更高維度的策略的重要性得以凸顯,同時也必將帶來新業態。
天合是最早提出“優配”理念的企業。而目前眾多組件企業也紛紛選擇了和支架或逆變器企業展開合作,如隆基與Nextracker、東方日升與國內支架企業一哥中信博等。在未來,1+1>2將是標準答案。
逆變器:超越邊界
實際上,雖然優配的概念是由天合光能發起,但業內領先的光伏企業也都在幾乎同一時間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著進一步的深度整合與優化配置。
2018年12月29日,由陽光電源與三峽新能源合建,電價0.31元/度的青海格爾木500MW項目成功并網,低于青海0.32元/度的脫硫煤電價。
此前,這個價格被認為是“鬧著玩”,中標后會棄標,但通過電站的全域技術創新以及對設備造價下降趨勢的預判,項目最終順利并網。
在這個項目中,陽光電源從逆變器技術為起點,技術外延至整個電站領域。采用“1500V+平單軸跟蹤+容配比優化”三新合一的方案,系統綜合成本下降超5.3%,綜合效率提升超9%,顯著降低項目LCOE。
值得一提的是,容配比這項技術,讓用戶少買相應比例的逆變器以節約成本,也讓陽光電源在銷售和數據統計的時候比較吃虧,但從客戶和市場的角度來看,這是切切實實的收益。
華為在全域技術方面的努力始于2013年,經過了與運維、各部件結合,以逆變器為核心實現全站的數字化,進而發展到目前的AI光伏體系。
日前,華為昇騰總裁許映童與智能光伏總裁陳國光聯名發布文章《光伏進入AI時代》,通過人工智能的自學習以及大數據處理能力,將人類從繁重運維工作中解放,并實現系統的最優配置和持續自我升級。
對于華為而言,界限就是用來打破的。光伏電站無線通訊技術作為新生事物,經數年時間得到認可,明確了電網的安全管理策略;而IV曲線這項快速檢測技術,不止解放了運維人員,也讓許多質量不很合格的組件企業頭疼不已,同時也通過大數據分析,反向推衍出在 生產和設計中需要加強的 薄弱環節。
特變新能源則依托對電網的理解力,除光伏技術推陳出新外,更在光伏與電網連接側有獨特的理解力:除光伏直接高壓等偏向于電網側的技術外,還在發展新能源的微網系統。特變電工集團多年來一直圍繞著電網側發力,其中沈陽公司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80年前。
戶用:原裝與品牌開啟家電化之路
2019年光伏行業協會評選的兩大優秀光伏戶用品牌:天合富家與正泰安能,都選擇了以原裝和品牌作為2020年的工作主題。
天合富家在步入戶用領域之時,就在行業的爭議與不理解中選擇了原裝解決方案。從大的部件組件與逆變器,到一顆小小的螺絲,都自行提供。
數年后,事實證明,能給一個人勇氣嘲笑他人夢想的,只有無知。
即使拋開零部件優配后的發電量提升不談,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套系統,光伏項目的底限有所保證:即使經銷商或安裝商經驗不足,通過雙軌制的管控,也能保證系統質量至少在行業水準之上。
筆者這十余年間一直看到天合光能一直富于理想,為行業引領道路而走在無人之境。而正泰安能則更為務實,也更為穩健的選擇自己的經營策略。
繼找代理、自投等模式后,5月8日,正泰安能推出了“泰集”戶用系統,借助正泰集團在電氣領域的產品線優勢,在業內率先實現了全自產的原裝方式,并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運維等服務來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
筆者預計,戶用光伏品牌化之路已經逐步明確,而未來家電產業成熟的品控、選購、安裝、運維服務也勢必成為行業標配。
第三次整合浪潮
中國光伏產業正在經歷著底三次整合浪潮。每一次浪潮中缺乏危機感和競爭意識的企業,現在或未來的日子都不好過。
◆光伏產業的整合的第一次整合是形成了中國光伏完整的供應體系,以長三角為核心的中國光伏產業鏈日趨完善,從供應到技術協作創新,中國光伏軍團面對全球500強企業
◆第二次整合是幾年前的單多晶之戰期間,多晶在這場競爭中,幾乎失去了產業鏈。這場產業鏈級別的競爭中,不僅是垂直產業鏈的通力協作,跟蹤支架也放大了高效組件的收益,加速單晶奠定勝局。而逆變器環節也從最初單純的直流轉交流衍生了諸多功能,如協助組件抗PID、搭載運維、帶領各環節步入1500V電壓等級等。
◆而第三次整合則出現在當下,以天合光能推出“天合優配”、陽光電源與華為、特變電工等企業提出“支撐電網”、整體設計各部件配合與運行,天合藍天與正泰安能推行集約度更高的原裝戶用光伏體系為標志。行業巨頭從原來將技術做到極致的工匠,向著組織生產的大師邁進。
但光伏產業仍然在向更高的集成度邁進,如跟金融領域的結合,向電網方面的延伸,儲能或能源微網技術的發展,上游環節更高的整合度……這一切,有些正在發生,有些在未來等待,無論如何,其中的變革之巨大,都會令企業或興奮或戰栗,并讓產業內核發生巨大改變。